移至主內容

出走環島趣

2017/12/12 23:33
2,95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植皓懃/臺中報導】

「人生中最瘋狂的事莫過於背著背包走在蘇花公路上為找不到住宿而擔心。」-王怡文

「走過後我發現一定要隨時作好準備以應付任何的變數。」-陳重睿

同是靜宜大學分別就讀英文系的王怡文和財數系的陳重睿,兩個性格迥異但都帶有屬於臺灣少年欸那滿滿的熱血,各自在青春最美好的大學時光踏上環島的旅程。在臺灣年輕人必須完成的三件事:環島、渡潭、登玉山,他們用出走貼近臺灣進而看見臺灣。

環島?

擁有兩次環島經驗的怡文在父親從小規劃汽車環島的影響下,20嵗時開啓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機車環島,也在兩年後再度挑戰自我,她與夥伴採用搭便車的方式再次走進臺灣與每個生命相互碰撞與交流。抱著挑戰自我的想法,重睿同樣選用騎機車環島作爲第一次出發的方式,爾後他把難度升級成騎單車環島,挑戰極限讓自己看見更多屬於臺灣的美!

我的環島方式

怡文表示有了第一次環島的經驗,今年更與三位夥伴組成「草妹仔」參加青年署的壯遊計劃,首度挑戰搭便車環島。團隊此次主要的便車主年齡都介於30歲到40歲之間不等。從環島第一站的基隆開始,不斷受到許多民衆投以不解的目光讓怡文表示很不習慣而且覺得有點丟臉,當下唯有繼續焦慮的舉牌等待便車主的到來。「對於這次環島最大的原則即是不能選擇便車主,當面對到也許讓自己會有危機感的便車主時候,選擇拒絕或上車這都是很大的考驗。」她娓娓道出關於搭便車的原則:不選擇便車主,即表示在搭便車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情況是必須與夥伴分開搭乘而這當中不僅是自身安全的考量更必須要不斷的和每個人溝通與交流,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照片

怡文頂著大太陽攔車,風雨無懼!(照片/王怡文 提供)

環島的過程中她也發現許多特別的議題,像是在走訪原住民部落的時候會開始思考先前政府實施槍支安全管制是否影響了原住民狩獵文化的相關議題和老行業如巫師、鹽田工作者等的沒落與無奈。這一系列的議題換作在平常的生活圈子八成都是藉由媒體傳播才能得知。然而在親自走訪以後發現這些被媒體放大的議題與因素不完全都是正確的。當然,更多的一些小衆的社會議題也不會被看見或關注,實際走進當地的生活圈子,看看臺南井仔脚裏那些鹽田工作者繁瑣且辛勞的曬鹽過程,和聽聽台南的竹編技藝-水交社工藝聚落的張永旺老師介紹竹子與編織的故事。這個過程中也讓怡文思考,觀光與探索文化的差異及其界限,這片土地在觀光客走進後到底是為當地帶來流動還是漸漸侵略了在地的生命力呢?

走在石門戰場紀念碑,重睿談到自己身臨其境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感」,原住民的風土民情總是在感受後才能理解到其中的美。聊到騎單車眼神總是散發出光芒,他指出騎單車除了是體能上的極限挑戰以外,與團員之間的磨合才是學問之一。

不管是騎行的路線、地點或者是速度都是重點討論的元素,而要在討論中找出一個平衡點對重睿來説即只要不挑戰到安全底綫一切都可以配合!抱著自我挑戰的心態出發,有別於怡文愛與在地人交流的親切草根性格,重睿選擇向自己和大自然挑戰,面對著瞬息萬變的氣候和風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及充沛的體力才能隨機應變。

照片

重睿與隊友攝於和平車站。(照片/陳重睿 提供)

我的蘇花公路–不敢想象的驚險

説起臺灣東海岸的幹線公路,這條於1932年通車,在二戰以後更名為蘇花公路的景觀公路,因其地勢險峻往往被冠上死亡公路的稱號,沿線最著名的景點清水斷崖更是讓許多人爲之贊嘆的地方。這條讓人又愛又怕的路段也成爲了怡文和重睿環島過程中最重要的篇幅之一。

騎單車經過險峻的蘇花公路,一路上都充滿著未知數,中間騎過6個山洞,都是每一次在看見曙光與進入黑暗之間相互交替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使得隊友之間無法看見彼此騎行,再加上大型卡車行駛的巨響不斷在山洞裏迴廊著,醖釀在重睿心中的心驚膽跳讓他告訴自己不能停止,唯有不斷往前騎直到再次看見另一道曙光。蘇花騎行的過程中,他最印象深刻的是親眼目睹身後的夥伴與卡車僅100公分距離那差點釀成悲劇的經歷。

照片

在蘇花公路,永遠不要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照片/陳重睿 提供)

在一次前方領騎的夥伴突然緊急刹車,而處於第二位的重睿因事先觀察到前方夥伴的異狀而先調整狀態安全刹車,但處尾端的夥伴卻對於前方兩位夥伴的緊急刹車來不及反應而摔車倒地,隨後身體就往公路方向倒地不起,而後方的一輛卡車似乎沒有發現前面的情況繼續往前行駛。當下腦袋一片空白的三位完全呆滯的杵著,對於逐漸逼近的卡車完全無任何反應,接著重睿就親眼目睹倒地的隊友與卡車之間約100公分驚心動魄的距離,那近在咫尺的擦肩雖然過程極短卻成爲夥伴三人這一趟路程中最難以忘記的經歷。「我不敢想象如果那時候車子開過去是撞到我朋友。」這是重睿在事發后一直都無法忘記的畫面。

我的蘇花公路–大晚上,三個人,在蘇花

環島的路上總是充滿許多變數,在花蓮因為行程的原因讓怡文和夥伴們決定夜宿花蓮崇德派出所,殊不知在抵達後發現有別於城市中24小時運作的部門,看著大門深鎖已經打烊的派出所。大晚上,三個人,在人烟稀少的蘇花公路上,沒有交通工具,沒有住宿,三個草妹仔背著背包改由尋找臨近的住宿點。漆黑的蘇花公路上沒有城市的燈火通明只有高速公路上的車子呼嘯而過,毫無想法的三人走到崇德路上的7-11便利店尋求店員協助,希望可以借用一隅成爲今晚的落脚地,大方的店員熱心的替三人準備紙箱墊在地板上。那晚的打地鋪,戰戰兢兢的與野狗互相乾瞪眼,在流浪漢和路人的側目下度過了蘇花公路上的一晚。那天晚上,怡文輾轉難眠,除了心裏滿滿的害怕,更多的是感受到臺灣最道地的人情味!

蘇花公路上總是承載著許多環島旅人的各種酸甜苦辣的回憶,這些烙印在彼此心中最深刻的記憶或許就是每個旅人出走的意義。

照片

 
7-11的一隅是我們今晚的家。(照片/王怡文 提供)    

照片

人生中再也沒有瘋狂到露宿街頭了!(照片/王怡文 提供)

環島黑暗面

搭便車環島最大的魅力在於所有接觸的人事與物都是未知的,而這份未知的冒險背後難免與騷擾、搭訕等危險詞產生一定的掛鈎。搭便車不能選擇自己的便車主,這是怡文在旅程中的原則。「在雲林遇見的兩位機車便車主,不僅特意回家換較爲大臺的車來載我們,還十分熱情的和我們侃侃而談,對我們抱著很大的好奇甚至會越軌的詢問更多私人隱私等相關問題,我們當下非常害怕但是還盡可能保持是友善的和他們打交道。」他們一直向怡文他們要求加個人臉書賬號,殊不知,這份超額的熱情,在夥伴無法拒絕,互加彼此成爲臉書好友,卻在事後遭受到一連串訊息騷擾,這一騷擾的舉動甚至在環島結束后還持續未停止,直到怡文決定用臉書屏蔽的方式,這場鬧劇才就此告一段落。對於當下的她來説,她一直表示在等待換車歸來的便車主時曾有幾輛願意停下的便車主,但鑒於對前者的承諾而選擇繼續在原地等待,當然很多的抉擇無法預知結果或時間再次重來,而這次的經驗讓她開始反思拒絕與接受之間所需要拿捏的平衡點。

儘管這次的「臉書風波」成為怡文這趟旅途的插曲,她淺笑的說:「的確,旅程中與許許多多的人互動與認識,我們不能拒絕每個在生命中出現的人,是好的還是坏的,該拒絕還是該接受,這永遠都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課題。」

我的環島

不管是帶著體育家自我超越的精神勇闖「蘇花」、「利吉惡地」,挑戰體能更考驗意志力的重睿抑或是放下自我走進每一片臺灣土地用生命與每一個靈魂交匯的怡文,在他們倆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輕人的朝氣與蓬勃。

「環島」不再是口號也不再是空談,臺灣年輕子弟學習用出走的方式認識臺灣更認識自己。這片土地的美好讓新一輩看到后開始學習思考自己和土地人文的連接,許多議題不再透過媒體報導被闡述而是藉由親眼見證去印證真僞。

照片

 
趕在藍皮普快車停駛前留下屬於自己最美好的倩影!(照片/王怡文 提供)

照片

單車環島挑戰的除了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照片/陳重睿 提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