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到舞台 媽媽劇團「興隆」社區
【記者李翊甄、廖品鈞/台中市報導】位於台中太平的興隆社區,積極推動社會福利、生態保育,靠著居民的全體總動員,自組媽媽劇團深入小學,進行環保、反毒教育,也將戲劇結合社區的貓頭鷹生態保育,這些社區媽媽們原先只是到學校擔任志工,現在他們站上舞台,成為鎂光燈下的主角。
社區媽媽自組劇團 寓教於樂啟蒙大眾
媽媽劇團在二OO四年成立,在當地國小定期演出,設計不同類型戲劇,構想多元主題,包含反毒教育、生態保育等。比起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口沫橫飛,戲劇表演更能吸引台下孩童的目光,但是當單純的戲劇無法讓孩子專注的話怎麼辦呢?劇團監製劉其安靈機一動,她加入原先沒有的音樂元素,讓整齣戲更加生動活潑,劉其安笑說:「原本只是一個建議,沒想到被採用後,就成為一條不歸路。」
除了平時的校園演出外,劇團也在二O一三年太平最盛大的社區活動「龍騰太平」中,演出「旱溪媽祖十八庄遶境」,將遶境的歷史淵源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雖是初試啼聲,沒想到卻一砲而紅,從此打響名號。「台灣有很多廟口文化,但誰會想到把它發揮成戲劇?」劉其安說,劇團將台灣獨特的遶境文化用戲劇真實呈現,讓民眾能夠了解信仰背後的故事。劉其安表示,所謂的社區劇團,發展的就是社區文化,因此整齣戲都採無劇本演出,以居民在廟口的所見所聞為基礎,再由導演串聯成劇,也因規模龐大,除了原有的劇團成員外,連小朋友也參與演出。
「旱溪媽祖十八庄遶境」演員陣容龐大,小朋友也參與演出。 圖片提供/興隆社區
全體總動員 「演」出社區好感情
「樓上招樓下,阿母招阿爸」,完全是參與社區劇團的寫照,社區總動員,大人小孩都加入了,也不忘幫助社區中的弱勢族群。興隆社區裡的身心障礙者,除了參加社區關懷據點裡的課程外,也參與劇團演出,在「無毒有我」的校園反毒劇場中,身心障礙者手舉標語宣導,從中獲得不少成就感,而他們對表演的熱情也深刻感染了社區民眾,「以前我們可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但現在我們站在同個舞台上,才發現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劉其安說。
社區的媽媽劇團起初是為了學童成立,如今擴大範圍,從民間傳統信仰的傳承,到幫助身心障礙者融入社區,劉其安說:「讓整個社區的人融入,是我們劇團最大的願望。」劇團期望之後能拓展到新住民議題,邀請社區的新住民媽媽加入劇團,充分凝聚社區的情感。
說起社區的媽媽劇團,劉其安眼神散發無比熱情。 攝影/李翊甄
手工繪製巢箱 築起貓頭鷹的家
除了民間傳統信仰傳承之外,媽媽劇團也看到社區在生態保育的努力,並融入他們的表演劇情中。由於鄰近陸軍營區,不能隨意開發,旁邊又有樹齡高達四百年的老樟樹,生態資源相當豐沛,其中又以貓頭鷹的品種 — — 鴒角鴞數量最多。經過社區裡的樹木旁,不難見到樹幹上高掛著色彩鮮豔、造型特殊的小盒子,這是興隆社區與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合作,利用廢棄物及無毒顏料製作而成的貓頭鷹巢箱,賴玉敏說,貓頭鷹不會自己築巢,因此他們廣設巢箱,吸引貓頭鷹族群入住,推動多年來,族群數量正穩定上升。
貓頭鷹巢箱的造型多變,上頭使用的是無毒顏料,讓貓頭鷹能安心築巢。 攝影/李翊甄
每年三月是貓頭鷹的繁殖期,於是興隆社區與台中市政府攜手合作,以豐富的貓頭鷹生態,吸引國際志工前來,展開為期十四天的生態之旅,賴玉敏表示:「除了巢箱彩繪外,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觀察貓頭鷹的生態。」
社區志工帶領國際志工製作貓頭鷹標本,過程十分融洽 。圖片提供/興隆社區發展協會
秋意漸濃,涼風將楓葉吹落,恰好鋪成一片橘紅的地毯,社區裡也有著一條媲美國外的楓林步道,也就是「貓頭鷹步道」,漫步在木棧道上,隨處可見顏色鮮豔的貓頭鷹巢箱,午後微風輕拂,這裡成了當地居民最常來的休憩場所,除了提供休閒用途,步道也結合生態教育,在上頭設置看板,介紹當地豐富動植物,內容不限於貓頭鷹,還包括黑眶蟾蜍、鼬獾等動物,從小細節就能看得出社區對於生態保育的用心。
對於社區總體營造,賴玉敏總是充滿熱情,而這股熱情也感染了社區的居民。攝影/李翊甄
「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是營造『人』嘛。」賴玉敏笑說,興隆社區透過媽媽劇團,讓大夥兒了解社區的大小事,如:貓頭鷹保育工作,緊密地串聯居民的感情,也讓社區營造發揮最大價值。
採訪側記
當時是因為媽媽劇團,才讓我們注意到台中有個如此美麗的社區,興隆社區的資源原本就很豐沛,在賴玉敏理事長以及社區居民的營造之下,積極尋找單位合作,讓社區的「農產品」升級成「產業」,打造青農、生態、人文金三角,整個採訪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監製劉其安說起劇團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讓整個社區融入,讓劇團不再只是劇團,而是聯繫社區情感的橋樑,讓人深深佩服興隆社區的團結力。
延伸閱讀
差事劇團 以戲劇反映社會異層面
深耕嘉義 阮劇團打造在地劇團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