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鱸鰻下山

2018/01/05 11:42
5,702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鱸鰻下山(繪圖:李政霖)

BIG MAMA 啟動軀幹的肌肉,擺起尾鰭,原本藏在岩穴裡的碩大長筒狀身軀緩緩向外鑽出,洞口的水流劇烈翻攪著,冒出股股有機碎屑與砂土煙幕,有些位置的水波動極端劇烈,幾隻經過的米蝦,身軀竟被整個扯碎,無辜喪命…。然後,BIG MAMA出了洞,準備下山。

鱸鰻,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我們島上,幾乎任一條水質清澈的溪流都能發現的物種,然而,關於牠們的一切,卻仍然像一團謎,充滿魅力卻始終模糊。
聽說,深山中的鱸鰻可以長到2米以上,重達百斤。
聽說,鱸鰻能離水而行,曾有人目擊鱸鰻進入竹林啃食竹筍。
聽說,鱸鰻也獵食陸生動物,有吞食家禽的紀錄,甚至有吃人類嬰兒的傳說。
聽說,巨型老鱸鰻擁有靈性,不能任意宰殺。

鱸鰻是一種淡水鰻魚,以其他溪流動物如魚類、蝦蟹、蛙類為食,身形較一般認知的海鰻更近於筒狀而非扁形,身披不規則暗色點斑,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之所以神秘奇幻,該與牠們的生理構造與生態習性有關。鰻苗自海裡來,在溪流裡一邊上溯尋找合適棲地,一邊獵食與生長,牠們生性隱密,喜歡躲藏於石堆、縫窟、深潭之中,為夜行動物、定點伏擊式的獵手,神出鬼沒的性格帶給人許多想像空間。類似於鰻鱺家族其他的物種,鱸鰻的皮膚亦有輔助呼吸的功能,此特性讓牠們能夠短暫地離開水面活動,因而衍生出許多關於「鱸鰻陸行」的傳說。

照片

溪流中的幼年鱸鰻(黃鰻階段),是鱸鰻最常被觀察到的狀態。(攝影:周銘泰)

BIG MAMA沿著小溪一側往下游移動。縱使體型龐大無比,她仍低調而行,軌跡盡可能保持在深水、暗處、岩石下。不得已來到一處淺灘,周遭的環境都無法讓她藏身,於是,她改變了運動方式,像一尾巨蟒般,竄出水面,在溪岸的植叢間蛇行,前進了好一段路,終於找到適合的地點,重回水中。一旁的獼猴家族面對這前所未見的怪物,驚得喀喀亂叫…。

相較於人們口耳相傳的軼事,鱸鰻的生活史,歷經外型的變態、鹹淡水適應轉換、艱難的溯溪歷程、深海絕境繁殖…,超現實的程度絲毫不遜色。
鱸鰻在深海中出生,剛孵化的幼體呈透明側扁,依其形狀稱「柳葉鰻」,隨海流漂浮一段日子。
靠近沿岸時,已慢慢變態為流線型,開始有顯著的運動能力,此階段仍是透明,稱「玻璃鰻」階段。
游入溪口後,適應淡水,變態為6-10cm左右的長條狀「鰻線」,此時的幼鰻,經常全身躲藏在溪底泥沙中,只露出頭部呼吸、伏擊獵食。
在溪流中,雨季一來,眾多幼鰻就開始大規模上溯的行動,牠們體態修長,上溯能力極強,在上溯過程中同時成長茁壯,進入「黃鰻」階段。
上溯到一定的程度,鱸鰻們各自找到深潭、洞窟等環境,作為自己藏身、覓食的領域,就在溪流環境中,度過數年或數十年,漸漸長成巨大的成體。

 

照片

鱸鰻的成長階段,歷經數個變態過程。(繪圖:李政霖)

進入8-20歲不等的年歲,本能繁殖的鐘聲敲響時,巨大的成熟鱸鰻就會離開藏身處、告別熟悉的伏擊獵食生涯,開始往下游溪口移動,目標是進入深海產卵、授精。鱸鰻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張單程票,是長達5,000公里的「尋根繁殖之旅」--那是一段從牠成長的溪流,回到牠出生地,也是生命終站的深海產卵場的航程。
鱸鰻產卵的深海,有多深呢? 其實,現今並無確切證據能論斷,但一般相信,就如同牠的淡水鰻魚近親一般,是在菲律賓南部的馬里亞納海溝範圍內,深度200-500m處,在那裡,水壓可能將鱸鰻的五臟六腑一一破壞,就此葬身海底。
  
隨著水愈來愈淺、大部分裸露的溪床愈來愈炙熱,在數次冒險上岸利用草叢躲藏掙扎行進之後,BIG MAMA來到小溪的出海口,她一直朝向藍色的海洋游去。經歷漫長的移動,這曾是山中溪谷裡神秘殺手的怪物,最終來到她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繁殖任務將進行的所在—馬里亞納海溝。這裡已經沒有陽光,她的腑臟因水壓而極度痛苦,但她仍似了訣塵緣般,毫不猶疑地繼續往更深處游去…。

鱸鰻在華人世界中是食補聖品,近年因為封溪護魚有成,鱸鰻族群穩定,所以鱸鰻不再名列保育類動物,隨即開啟了民間誘捕鱸鰻買賣宰食的風氣。隨著社群網路發展,亦有鱸鰻獵捕經驗與獵物交流的線上社團。許多魚友還是期盼永續的,大伙訂下了「抓大放小」的不成文規約,不過,對於鱸鰻這種一生只降海產卵一次的生命史來說,碩大的個體在溪流裡被捕捉,也意味著千萬條下一代小鰻就沒有出生的機會了。

照片

鱸鰻與它們的棲地一樣,仍需細膩的保育關注。(攝影:李政霖)

神秘的鱸鰻,以牠美麗的神話與壯觀的身影,為我們守護著自然的神祕,我們卻放鬆了保育的力度,同時又規劃更多可能破壞鱸鰻棲地的水域相關建設,阻擋牠上溯成長與降海生殖的生命旅程。

鱸鰻的前景其實堪憂,美麗島上僅存不多的自然水域淨土也是。保育的觀念與實踐,需要更深更細。
  
BIGMAMA沒有再從海溝裡回來,但一年多以後,島嶼的溪流裡又出現了許多小鱸鰻。也許,關於她的傳說,仍會在山裡很久很久。
 

文/圖:李政霖(本文撰寫由人禾基金會及肯夢AVEDA支持合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