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回饋『 2/10「別讓記憶說再見」 伊佳奇談失智症照護 免費講座 』的照護者心情

2018/02/10 11:00
4,2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昨天到2018國際書展聆聽『TiBE/伊佳奇講座《趁你還記得》談失智症照護』,沒想到求好心切大意失荊州,我沒有等直播影片處理完,就先將影音的名稱修改成正式講座的名稱,而非急就章先放的三個字「失智症」,沒想到儲存後,就只剩當時改標題的兩分鐘影片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KVjkKisLs&feature=youtu.be

 

在講座中講者提及一個悲劇案例:一個資源豐富有外勞有居家服務員的照護者,竟然選擇帶著老妻燒炭自殺!我在私訊裡請問:
有沒有研究過,為何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不是都在資源缺乏的景況下嗎?

伊佳奇的回覆:
沒有照護失智症經驗及不瞭解失智症為什麼會改變?一位熟悉的家人變成陌生人。

好在和依佳奇交為臉友,得到今天還有演講的訊息:二月十日下午兩點,伊佳奇將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說明為何心理對照護者是十分重要,免費活動,歡迎前往聆聽。收到的訊息中有提到:

在台灣、美國等地有超過三百場失智症相關演講的伊佳奇表示,正如他過去批評政府失智症政策錯置資源,應該將政策重點放在照護者,而不是在患者身上,他強調,唯有健康的照護者,才會出現有品質的失智症照護。

失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強調,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已經缺損,這是他們的核心症狀,如果不靠適宜的照護方式與技巧、環境的支持,患者很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BPSD),這是對家庭及患者影響最大的部分,希望降低患者產生精神行為症狀,照護者的學習就十分重要,這其中以心理建設是當務之急。

摘自:

02-09TiBE/伊佳奇講座《趁你還記得》談失智症照護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203001080-260405

----------------------------------------------------------------------------------------

看到這樣的文字,我眼眶不禁熱起來,這位講者不單關注到被照顧者,也看到了照顧者的需要。想到之前朋友和我分享,她未婚的妹妹為了母親毅然辭職,全心全意的服侍老人家,沒想到被自己的母親嫌到不行,每每用很不中聽的言語刻薄她,好在我的朋友深明大義,知道失智者的精神狀況不穩,極力的安撫妹妹,才讓妹妹的照顧之路,能較為安穩的走下去。。。

日本體育知名主播松本秀夫寫的書:和失智老媽住一起,他誠實的述說著照顧者的心路歷程:

在「照護」這件事上,親屬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照護的對象,除了病人也要包含自己。。。

與失智母親同居的七年間,是惡戰苦鬥,也是一段最後與母親相處的溫暖時光。
一段由「照護者」回顧自我的心路歷程。

 

流浪數家醫院、不同醫師有不同治療、大量藥物、失控的副作用、發現照護機構的黑暗面……意外有如變化球接踵而來,秀夫身為唯一的照護者,一度在這長期照護的賽事中被判出局。

當疾病成為人生的敵隊,照護者默默站在被照護者的身後,同時承擔著疾病帶來的不安與不堪。當所有關注都在被照護者身上,照護者的感受與需求卻往往被忽視:照護者的後盾在哪裡?情緒的出口在何方?多頭馬車的漫漫長日,照護者該如何照顧自己?

在照護者背後支撐著的,是與被照護者一生無盡的溫暖回憶。
在長照的路途上,又該如何參與被照護者的生命至最後一刻?

摘自:

與失智老媽住一起:一場長期照護實況轉播
介護実況 私とオフクロの7年間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957

------------------------------------------------------------------------------

而我自己也有相類似的境遇,四處蒐集的非藥物自然療法,被養護所和親人嫌到不行,心理壓力大到一有出口,就拉不住眼睛的簾子。好在上帝救了我,讓我有眾多基督徒的陪伴和關懷,一路走到現在。。。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

我選擇了用鍵盤敲下了照顧的點滴

公民記者好奇寶寶的『奉親手札』專欄

https://www.peopo.org/list/post/19812/1494/all

******************************

照片

台灣過去失智症書籍都是以患者的疾病、症狀、或是照顧技巧為主要探討的內容,由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剛出版的「守著記憶守著你」、「別讓記憶說再見」二書,則是以照護者的心理建設為主、照護技巧為輔的一本失智症書籍,二月十日下午兩點,伊佳奇將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說明為何心理對照護者是十分重要,免費活動,歡迎前往聆聽。

在台灣、美國等地有超過三百場失智症相關演講的伊佳奇表示,正如他過去批評政府失智症政策錯置資源,應該將政策重點放在照護者,而不是在患者身上,他強調,唯有健康的照護者,才會出現有品質的失智症照護。

失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強調,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已經缺損,這是他們的核心症狀,如果不靠適宜的照護方式與技巧、環境的支持,患者很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BPSD),這是對家庭及患者影響最大的部分,希望降低患者產生精神行為症狀,照護者的學習就十分重要,這其中以心理建設是當務之急。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照護顧問伊佳奇表示,失智症長者的精神行為症狀,譬如:遊走、迷路、猜疑、妄想、重覆言語、重覆行為、暴力行為等,這部分往往造成家庭衝突,或是照護者崩潰的主要原因,出現無法承受照護壓力的家庭悲劇,所以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一直是失智症照護領域最大的挑戰,

伊佳奇認為,家庭照護者首先自己生活步調與方式先因要照護而受到改變,如果不先理解為何要改變及是否願意接受等,如果心中對照護工作無法釋懷,自己情緒先受到影響,照護行為上也很難細膩,照護品質、甚至照護者心理及生理健康受到影響,得不償失,所以他特別重視照護者心理建設。

如果希望瞭解伊佳奇如何提供失智症照護者的心理建設,可於二月十日下午,前往新北市立圖書館聆聽他的解析。

(中時電子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