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四)銀髮游藝

2018/03/08 18:55
2,426次瀏覽 ・ 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上接: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三)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0311

在前文(三)接續第一支竹簡繼「尊德義」,剖析後面四個字「明乎民倫」,指出各為古代國君必須具備的第一、二個基本能力後,這則接著提出國君和他的所有官員必須具備的修養:「去忿戾,改惎(ㄐㄧ、毒害之意)勝」。

忌妒、逞強與好勝等,都是人性中常見的本性。因此「去忿戾,改惎勝」是一種修養功夫,也因此,看來不會是當時貴族們想要教育人民的工作。《荀子‧成相》說:『主忌、苟勝,群臣莫諫,必逢災。』談的正是這種因為不具備控制自己本性中不良性情的能力與修養,所可能造成的禍害。所以,文章此處談「去忿戾,改惎勝」,主要對象便是國君,但為了使他的治國能夠順利,也必須推廣及替他工作的所有官員,如此而已。

改動自身不良本性,正是培養善德的第一步。原作者更認為,這也是治國的頭號要務。德行的重要性,遠高過禮與樂的教育。有德的人,能夠明析禮、樂施作的種種益處,但是,如果僅執著於禮、樂外在形式的施行,卻正是使所有人失去德行的要因。因此,作為君上的人,必須時時修養並風化(風行草偃以化)自己的德行。

至此,第一支簡解譯完成。

第28、29支簡: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28)命,其載也無厚,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29)。

第二十八號簡一開始,便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德」所具備重要功能看法:為何領導人民走向正確道路的方法,只能是“德”呢?接著,作出解釋說:『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

本文自此開始針對這28、29竹簡加以剖析,而這兩支簡整個句子的核心觀念,落在「德」與「禮、樂」的對應關係上。銀髮游藝認為有必要先釐清,當時的人心中所謂「德」的可能內涵,因此詳徵博引《注音國語新辭典》、《漢語詞典》、《說文解字》、《尚書‧臯陶謨》、《尚書‧虞書堯典》、《尚書‧舜典》加以理解,其中對《尚書‧臯陶謨》裡的九德有較為詳細的著墨:明確見到針對不論是貴族子弟,或者由民間經推舉而任用的所有參與政事者,要求其蒞事時必須具備的相關心性行為,稱為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另外一篇竹簡文章《成之聞之》內有如此的說明:『聖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之,節於而也則猶是也』,文句中的「節於而也」應該指的就是九德「X而Y」的行為規範。如此,整段文句的意思便是說:聖人和一般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說,懂得節制行為中的“而”,那麼也就可以和聖人相差不遠了。

就此,以現代說法解釋,九德本義可以如下:
 

寬而栗:

寬惠宏大卻不浮濫,所給予的看似栗子般小,實質內涵足夠發芽成長延續新生命。

柔而立:

臨事時柔順和睦卻不軟弱,能堅持自己應該有的立場,因此能夠成功建立事業。

愿而恭:

應對長輩與上位者,能夠謹慎小心的接待,但卻要恭敬誠實而明晰他們的意願。

亂而敬:

治理一切繁亂事務,不會煩厭無序失去耐心,每事都能專心敬慎避免意外的完成。

擾而毅:

面臨各種紛擾處境,都能機敏的拿出方法加以馴服,秉持不變毅力使得結果圓滿。

直而溫:

處置混亂不明事態,能夠直指事務困難癥結所在,同時能使當事方感受誠意溫暖。

簡而廉:

處置事務的各種方法,簡單明瞭而不繁複,但在簡約中能夠滿足一切必要的需求。

剛而塞:

對不合理的事態與困境,能做出合理而剛強果斷的處置,不但有效而且沒有後患。

彊而義:

對於患亂姦咎的情勢,能不退讓做出不屈撓的勇毅對抗,使一切的行動都合於義理。

從這九德中,《成之聞之》提到:一般人和聖人一樣沒有不同,自認為可以做到寬、柔、愿、亂、擾、直、簡、剛、彊的自義部分,但是相對的而栗、而立、而恭、而敬、而毅、而溫、而廉、而塞、而義的部分,就是區分出聖與凡的不同,認為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時就是一般市井小民的凡人,能考慮人我關係的和諧及擴及大我的考量就是超凡入聖了。所以銀髮游藝最後寫下了這一句為這篇的總結:

仔細檢視這些內涵,簡單的結論,「德」便是:能夠實踐自我克制,利益他人,普惠大眾的處世修養行為。

不過至此,第28-29支簡,是針對最重要的「德」字,以九德加以闡釋。

***************************

幻遊樂解《尊德義》(四) 銀髮游藝

原簡文章作者在論述作為國君必備的兩個基本能力後,接著提出國君和他的所有官員必須具備的修養:「去忿戾,改惎勝」。

在《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文中,對這段文辭有很詳盡地旁徵解說,非常值得參考。此處借用他總結的論點:『…除去人民恨怒暴虐的心理,改正人民忌妒好勝的心態,這是身處人上之執政者所要處理的要務』。只不過,睡地虎秦墓竹簡文章《為吏之道》所說意思是「不要一昧想壓過別人,不要在憤怒時決斷事務」的文句:『毋復期勝,毋以憤怒決』,正如其文章題名《為吏之道》所指,勸戒的對象是做官(吏)的人。另一方面,讀者如果回顧本文的上一篇文章內所提到「人民」的內涵,便能理解,很長的時間裏,華夏土地上官員主要接觸的對象,多數是人民的族長、長老等地方的領袖。所有人民的生養、成長都是宗族群體內自身的事。在教育不普及的那個時代,《禮記》最初所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國家管理階層,包含貴族最底層的士,以及他們的子女們。到了春秋時期,許多國家被消滅了,流離失所的貴族越來越多,像孔子那樣私自招募學生的現象,恐怕才漸成常態。主體為人格教育混和教導政治運作相關的貴族教育,才逐漸進入民間。

《論語‧子路》記載這麼一則故事: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來。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領導重視禮法,則群衆不會不敬業;領導重視道義,則群衆不會不服從;領導重視信譽,則群衆不會不誠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

故事中,孔子所說的「小人」,意思指的便是平日思維中只能關注自己的利益以及生存所需的人。從這個面向看,當時一般人民主要受的教育,應該是只與他生活有關的技術知識為主,而主要的傳授者便是自己的父親乃至父執輩,或宗族內公認的專業人士。筆者年輕時,臺灣社會尚處於初步轉型時期,窮困人家養不起孩子,便送去能信任的技術師傅處作為學徒,這樣使孩子的吃、住、學因此能仰賴師傅供給保障,師傅也成了名符其實藝師亦父(既是授藝師又是養命父)的「師父」。這種現象在此之前,恐怕在華夏土地上已經流傳了數千年吧。

忌妒、逞強與好勝等,都是人性中常見的本性。因此「去忿戾,改惎勝」是一種修養功夫,也因此,看來不會是當時貴族們想要教育人民的工作。《荀子‧成相》說:『主忌、苟勝,群臣莫諫,必逢災。』談的正是這種因為不具備控制自己本性中不良性情的能力與修養,所可能造成的禍害。所以,文章此處談「去忿戾,改惎勝」,主要對象便是國君,但為了使他的治國能夠順利,也必須推廣及替他工作的所有官員,如此而已。

改動自身不良本性,正是培養善德的第一步。原作者更認為,這也是治國的頭號要務。德行的重要性,遠高過禮與樂的教育。有德的人,能夠明析禮、樂施作的種種益處,但是,如果僅執著於禮、樂外在形式的施行,卻正是使所有人失去德行的要因。因此,作為君上的人,必須時時修養並風化(風行草偃以化)自己的德行。說明如下:

照片

第二十八號簡一開始,便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德」所具備重要功能看法(請參看圖一)。此處,問句是:『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筆者年幼時,祖輩常用的河洛語問句型式,開語有三種語法:「為何故」,「何故」以及「為何」,這篇文章提供了非常類近的第四種形式:「為古(故)」。同樣的用法,也出現在年代與郭店竹簡相當的清華簡《筮法》裡的聖人卦位圖(請參看圖二),其中的文法句式如:『為古是胃兌?司收是古胃之兌』,其中,“古”即是現代用的“故”字;“胃”則做“謂”解。這句法解釋了:所謂“兌”,便是「收納」的意思。這種與現今仍使用的河洛問句語法相同的存在,暗示河洛語似乎有其超越漢代,聯繫至更遠年代的中原文化脈流。不過,這不在本文要討論的範圍。

照片

原作者問到:為何領導人民走向正確道路的方法,只能是“德”呢?接著,作出解釋說:『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讀者比對此處所寫的文句,會發現與借用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上的寫法略有不同。詳情解釋如下:

上述竹簡文章整個句子的核心觀念,落在「德」與「禮、樂」的對應關係上。因此有必要先釐清,當時的人心中所謂「德」的可能內涵。

“德”,這個甲骨契文時代就存在的字,用現代的解釋來看,不論是:修養而有得於心的品性行為(取自《注音國語新辭典》)或者: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取自網路上的《漢語詞典》),基本上來說,都是籠統模糊的定義。進一步檢視離竹簡年代不遠的漢代《說文解字》,卻也不過是簡短的說:『升也。』這麼簡約的解釋,想來許慎認為這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事。雖說如此,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各方面對道德行為的種種訴求,「公眾共同認可的行為方式」應該是“德”不離譜的核心概念,但恐怕也是難以精確地加以訂出規範。可是在據稱是孔子編篡,從堯、舜時代直到周代,內容概括歷代政治治理經驗的《尚書》典籍,其中的《尚書‧臯陶謨》裡,卻可以明確見到針對不論是貴族子弟,或者由民間經推舉而任用的所有參與政事者,要求其蒞事時必須具備的相關心性行為,稱為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而在《尚書‧臯陶謨》之前,各個篇章對「德」的描述則是多面向的。比如說:《尚書‧虞書堯典》有文句:『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指的是:在各族中任用有德的人共同治理政事,因此各族和睦;又如:《尚書‧舜典》有讚頌舜帝的語句『玄德升聞,乃命以位。』,這明指舜帝的德行是「孝事父母手足,敬立人倫五典的教育,因此安和天下」。綜合古代類此不同面向的描述,讀者應該能同意,所謂九德修養的養成,會是極其複雜的教育過程。這些人必須有機會不斷的在與公眾交會的事務中磨練,自我惕勵才有可能成就。九德「X而Y」的行為效果敘述,顯現的常是兩者內涵相互衝突的平衡。因此,在另外一篇竹簡文章《成之聞之》內有如此的說明:『聖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之,節於而也則猶是也』,文句中的「節於而也」應該指的就是九德「X而Y」的行為規範。如此,整段文句的意思便是說:聖人和一般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說,懂得節制行為中的“而”,那麼也就可以和聖人相差不遠了。就此,以現代說法解釋,九德本義可以如下:
 

寬而栗:
寬惠宏大卻不浮濫,所給予的看似栗子般小,實質內涵足夠發芽成長延續新生命。

柔而立:

臨事時柔順和睦卻不軟弱,能堅持自己應該有的立場,因此能夠成功建立事業。

愿而恭:

應對長輩與上位者,能夠謹慎小心的接待,但卻要恭敬誠實而明晰他們的意願。

亂而敬:

治理一切繁亂事務,不會煩厭無序失去耐心,每事都能專心敬慎避免意外的完成。

擾而毅:

面臨各種紛擾處境,都能機敏的拿出方法加以馴服,秉持不變毅力使得結果圓滿。

直而溫:

處置混亂不明事態,能夠直指事務困難癥結所在,同時能使當事方感受誠意溫暖。

簡而廉:

處置事務的各種方法,簡單明瞭而不繁複,但在簡約中能夠滿足一切必要的需求。

剛而塞:

對不合理的事態與困境,能做出合理而剛強果斷的處置,不但有效而且沒有後患。

彊而義:

對於患亂姦咎的情勢,能不退讓做出不屈撓的勇毅對抗,使一切的行動都合於義理。

-----------------------------------------------------------------------------------------

仔細檢視這些內涵,簡單的結論便是:

能夠實踐自我克制,利益他人,普惠大眾的處世修養行為。

******************

下接: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五)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1349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