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銀髮游藝從職場退休後,在力邀之下開始投書「好奇寶寶台灣發聲」公民新聞平台,至今有95則。之前是札記生活回顧小品,從2013-4開始浸沈於中華古籍與考古竹簡領域,從2013.04上海博物館楚竹書《緇衣》開始、歷經2014-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恆先》、2015-01郭店竹簡《老子》、2015-11郭店竹簡《性自命出》及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文物市場購回來歷不明的《性情論》,再來就是2018-2現在正在連載的郭店竹簡《尊德義》,其中在2014-9有六則,銀髮游藝本身實踐修身的奇妙心理反應分享:氣運小周天。
好奇寶寶在本連載《尊德義》之前,都是來稿照登,但是經過2013-04~2018-02我體認到僅僅如此,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開始認真的念本專欄的來稿,開始學習做一個稱職的主編,對我不瞭解的文句和內涵,會請求作者教育我,然後用通俗的字句替代,總要讓公民記者好奇寶寶的讀者,能有機會像我一樣深入此智慧大海。銀髮游藝曾經提出要花時間將已經完成的系列文章,重新做科普的改寫,我大膽的請纓做科普的推廣,讓銀髮游藝持續的往前探索竹簡與現行文本文化思想差異的探討。所以我要認真的消化在這個專欄的文章,將重點摘錄讓願意深入經藏的知識份子,不管有沒有中文古籍背景,都能如願瞭解吸收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我好奇寶寶的2018心願。
副刊:讀《緇衣》 嘆儒道隱微兩千年(一) 銀髮游藝 2013.04.16 11:05PM
https://www.peopo.org/news/110557
讀《恆先》,窺見文化本源(一) 銀髮游藝 2014.01.26 10:47PM
https://www.peopo.org/news/231145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一)2014.09.26 10:45PM
https://www.peopo.org/news/255423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一) 銀髮游藝 2015.01.17 9:45PM
https://www.peopo.org/news/266031
副刊:教育的目的在「盡人性」 讀竹簡文章《性自命出》及《性情論》有感(一)2015.11.14 9:04PM
https://www.peopo.org/news/291491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一)銀髮游藝 2018.02.12 6:53PM
https://www.peopo.org/news/359727
***********************************
上接: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四)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0719
前文(四)解釋完第一支竹簡後,開始對第28-29支簡中最重要的「德」字,以尚書「九德」規範予以著力。這則文章總結該「九德」係明顯的涉及人我交會時的價值取向判斷:共善。相較於漢代《說文解字》對“德”字的解釋:『外得於人,內得於己。』銀髮游藝認為將「九德」運用在公共事務的處理,乃至政務治理的表顯功能,便是「外得於人」--也就是古代貴族內部治理國家政務,代代相傳磨練總結出的經驗傳承:安和眾意,贏得人心。另外除了尚書外,「德」概念的重要學派便是《老子道德經》的老學,透過無數代神秘玄學修身經驗,認為透過靜修,使身、心、氣合一,人便能通視世間萬物的變化,而有直覺、通視的能力。在這樣的認知下,“德”字的概念便符合了《說文解字》『內得於己』的說法。費心至此銀髮游藝,對許慎「德」字所謂「內得於己外得於人」的含糊攏統,總算下了一個較為可以理解的現代註腳。
不過銀髮游藝認為之後各諸侯國家乃至周朝,「德」則融合在禮制的規範制度中。他認為如果「德」沒有建立及發動於對自我生命的認知,且兼顧對「善」價值取向,僅僅通過適當方式被傳授為一種哲學概念與行為規範,就會淪為服務於維持禮教系統的一種工具。這是不是清末民初所謂的禮教吃人,被接受西方文化自由主義派的激進知識份子,高喊「打倒孔家店」的文化反叛怒吼根源呢?
老學這種修德的方式,最初的目的,是要尋求生命的本源,或者說,使每個人能尋獲各自生命的根本價值,甚至回歸各自永恆存在的境界。而在老學系統內,則似乎企望藉由這種透過內修自身後,逐漸開發出來的特殊認知與能力來安頓天下;或者,天下人都能努力內修,以達到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而消彌世間紛爭。但,歷史上來看,最終演化成道家內個人的修煉秘術。
修德方式會面臨「實際功效」的問題。竹簡28作者自問:『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後,提出解答:『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
『德之流』表示的是德行為產生的影響,如同水對生命的滋養一般。
速:推考字源,它的本義與生命滋長有關(請參看圖二,a)
置:三個字源組成,實踐建立德業的努力(請參看圖二,b)
郵:手緊捉住蛇,在涵義上是「有效掌控」,類比此處是人的意念堅持、環繞的所在(請參看圖二,c)
載:從上而下似乎可以分解為“在”“口”“一” (請參看圖一)。意思是存在於一切的生命體內。
其載也亡厚:存在於生命體內,卻感覺不到它的厚度與重量。
經過仔細比對竹簡上的字元後,銀髮游藝認為:第28、29支竹簡,原簡作者自問:『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的譯解應是:
善德的施用與示範不僅嘉惠、滋潤了生命,也使人民從只知動物般生存的狀態,發現生命價值所在,因此努力使自己的善德建立、發展起來,並願意將之傳布於後世的子子孫孫。善德建立起來後,存在於生命體內,卻感覺不到它的厚度與重量。安穩地內化於心中,不斷與對外的應對行為互相的交作,而不需要運用知識、思考來加以辨識。
不過,第29支簡的最後一句:『亡德者,且莫大乎禮樂。』看來就要到下一則,才會解釋得到了。敬請拭目以待吧!
***************************
幻遊樂解《尊德義》(五)銀髮游藝
尊德義,明乎人倫,可以為君。去忿戾,改惎勝,為人上者之務也。(1)
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28)命。其載也亡厚,
安交矣而弗智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禮樂(29)
《尚書‧皋陶謨》中所揭櫫的「九德」規範,很明顯的涉及人我交會時的價值取向判斷:共善。根據這個認識,回頭再看漢代《說文解字》對“德”字那似乎含糊攏統的解釋:『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讀者立刻可以明白,將「九德」運用在公共事務的處理,乃至政務治理的表顯功能,最終便是「外得於人」--也就是:安和眾意,贏得人心。而且,這種“德”的修養,主體屬於古代貴族內部,治理國家政務,是一代代人在實務中,磨練總結出的經驗傳承。在周代,華夏人倫系統已經運作上千年,在家天下的模式下,「德」的內涵在各宗族內,完全融合在人倫體系之內,不過之後各諸侯國家乃至周朝,則融合在禮制的規範制度中。「德」,因此是可以在理性思維的教育系統中,通過適當方式被傳授的哲學概念與行為規範。但是如此一來,實質上,如果輕忽了它行為的驅動因素,是必須建立及發動於對自我生命的認知,同時需兼顧對「善」價值取向時,它也就淪落成為服務於維持禮教系統的一種工具而已。
本竹簡文章所處的周代中、後時期,除了儒學系統的《尚書》之外,同樣討論「德」概念的重要學派便是老學。如果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來看,全文八十一分章內,直接論及“德”字及其相關思想概念論述者共有十五章。其中,近似《尚書》內涵,提到「德」在人際間運用功能者,僅五十四章一則(如:『…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其他則主要是依附在自然道生成世界(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核心思想下,對屬於生命本性的「德」,有部分本質與功能的論述(如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因此,在老學的系統下,將生命自然擁有的本性統合在社會倫理之中,「德」被安置在第二位,而有道>德>仁>義>禮的位階次第(第三十八及十八章);雖然有這樣的次第關係,但是,「道」與「德」歸屬於哲學形而上的同一層次,因為「道」如天,而「德」似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另外,老學透過無數代神秘玄學修身經驗,提出「致虛、守靜可以復命」(第十六章)的說法,認為透過靜修,使身、心、氣合一(第十章),人便能通視世間萬物的變化(第四十七章)。筆者認為,第十章中所云『…滌除元覽,能無庛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指陳的,便是此種直覺、通視的能力。而從“德”字的原始造型來看,也呼應了這種敘述。因此,在當時貴族中,老學的擁護者,應該包含神學系統下所有的巫師,乃至大多數的史官。在這樣的認知下,“德”字的概念便符合了《說文解字》『內得於己』的說法。而這種修德的方式,最初的目的,是要尋求生命的本源,或者說,使每個人能尋獲各自生命的根本價值,甚至回歸各自永恆存在的境界。而在老學系統內,則似乎企望藉由這種透過內修自身後,逐漸開發出來的特殊認知與能力來安頓天下;或者,天下人都能努力內修,以達到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而消彌世間紛爭。但,歷史上來看,最終演化成道家內個人的修煉秘術。
不論上述哪一種修德方式,都會面臨「實際功效」的問題。本簡文作者,因此在自問:『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後,提出解答:『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
「德之流」的“流”字從水,表示「德」行為產生的影響如水的流動。《尚書‧洪範》論五行時,有:『…水潤下,火炎上…』的說法,讀者應當理解,此處「水潤下」一詞,古代人不僅僅是在表達水的物理行為與功能,同時也表達善政對人民的影響。因此,「德之流」表示的是德行為產生的影響,如同水對生命的滋養一般。
“速”字,現代用法在表示「快」、「完成某距離所需時間的短暫」以及「邀請」等情境,可以上溯至漢代乃至戰國時代。但是如果推考字源,讀者會發現它的本義與生命滋長有關(請參看圖二,a)。甲骨契文該字構型:從 “口”(代表生命的符號)、從“木”或木與草的合體符號,以及代表行進或變化的“行”字符號。從歷史考古資料得知殷代有方國,稱為 “竹方”,顯然當時的人對竹子顯然不陌生,而成語「雨後春筍」又是眾所周知:竹子最快速生長時,一天可以長約一公尺的現象,綜此,“速”字的取象會意便是理所當然。回到文章『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的句子,此“速”字如果取用的是其造字本義,深沉的含意才能浮現出來。
“置郵”二字,從竹簡原用字型看可以有別解。“置”字由下往上看,是:“木”(有建立的意思),“首”(有德成功業的意思;俗語用法「有頭有臉」)與“之”(有知道目標、踐行的意思)三字合併而成(請參看圖二,b);整個字因此可以解釋為:實踐建立德業的努力。而“郵”字原型,從“又”(意圖捕捉、操持)從“它”(本義是蛇,會意為:難以控制的事物)可以解釋為「守」,但其含義卻更為積極(請參看圖二,c)。《說文解字》解釋“守”字說:『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意思是:在官府內,按法度辦事。然而,竹簡《老子‧甲》內的文句:『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同樣被解釋為“守”字,與此處“郵”字寫法類近的字而不同:手緊捉住蛇,在涵義上卻應該是「有效掌控」。類比於此,“郵”字此處表示的則是:人的意念堅持、環繞的所在。
“載”字,從上而下似乎可以分解為“在”“口”“一” (請參看圖一)。意思是存在於一切的生命體內。「其載也亡厚」的意思於是是:存在於生命體內,卻感覺不到它的厚度與重量。
「安交矣」的“矣”字不能當作虛字看。它的構形是:上“以”下“內”,意思是內化於心。「安交矣而弗知也」表達的因此是:安穩地內化於心中,不斷與對外的應對行為互相的交作,因而不需要應用知識、思考加以辨識。這樣的解釋,讀者或許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如果回顧在漫長的子傳父業年代裏,準備接掌祖傳事業的人,無不是自小就在事業環境中薰陶、訓練。比如說,中醫世家三、四歲便開始背誦醫方典籍,入山尋探草藥;雜耍、武術則是平衡、柔身的訓練,年方十餘歲動作嫻熟、快速不待思考而能,許多困難的動作直是反射而為。想來古人不僅認為外在肢體行為可以如此鍛鍊而成,人的心性亦必如是。如果閱讀佛教經典,有關訓示冥坐時的觀想,細節之精細,不禁想起《老子道德經》所說的:『…滌除元覽,能無庛乎…』,想來東方哲學思想都認為,人的心性訓練可達幽玄之境,遠離思維。
這樣,關於君上及其官員努力在政務上做種種善德的施行與示範,原文作者認為便可以轉化人民的認知,並努力地朝向建立善德的修養前行。他所用的文句:「德之流,速唬,置郵而傳命,安交矣而弗智也」所傳達的概念,便是:
善德的施用與示範不僅嘉惠、滋潤了生命,也使人民從只知動物般生存的狀態,發現生命價值所在,因此努力使自己的善德建立、發展起來,並願意將之傳布於後世的子子孫孫。善德建立起來後,存在於生命體內,卻感覺不到它的厚度與重量。安穩地內化於心中,不斷與對外的應對行為互相的交作,而不需要運用知識、思考來加以辨識。
(未完待續)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