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遊樂解《尊德義》(六)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從2018 幻遊樂解《尊德義》系列文章,開始學習做一個稱職的主編和導讀人:
本則文章一開始還是繼續上則探討「德」在老學系統內,及尚書中「德」內涵的各異,認為老學系統中老學中「德」是涵養、變化「道」所創生的一切事物。萬物為保全生命存續而擁有的一切自然反應,便屬於「道」所賦予生命的要件,同時也就是「德」所以表顯的主要內涵,而尚書則認為德行並不是倚靠固定導師的教導,而是以善作為導師,透過所擁有獨特的思維能力,產生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和合於想望者為善,違逆者為惡。人行為的抉擇,自此便偏向經由思慮產生的「善」取向,而不再是直一而行。
周代的禮制,對擁護老學的人來說,正是政治管理階層,總結代代管理經驗後的人為制度。那種由歷代聖、賢與先王集成的思想制度,即便非常接近自然界的德行,也並非人人能理解透徹並忠實的施行。銀髮游藝揣測竹簡的作者所以寫出『…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由此銀髮游藝大膽的推測本竹簡文章作者,屬於老學擁護者,因為竹簡作者認為:禮的位階遠處在道、德、仁、義之後。
這樣的結論是與一般考據古籍學者的結論相左的,關鍵文字就在第29支簡最後一句『…亡德者,且莫大乎禮樂。』其中「亡德者」的“亡”字現代解釋與遠古不同,及“且”字認為應該是已經不用的同音字“虘(摣)”銀髮游藝認為竹簡作者明確警示的是:如果將禮、樂形式上的規範置於最上位,當作終極的政治治理目標與手段,一切德行便會隱沒。
在清末民初,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識份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指控中華文化是吃人禮教的激烈反應,最終得以理解:銀髮游藝援引竹簡文章《六德》這份被掩沒在墓中兩千餘年的文件,指出:
孝道是集體的事業,起於每位父親的天德用心,努力發掘、培育自然賦予每位子女的天賦能力,而使社會集體共存中,人人因此獲得終老、安養,才能稱為完整的孝道。忽視乃至捨棄完整的概念,攫取只對自己有利的教條,借用先天的或者職務位勢上的勢力,壓迫別人只為使自己得利,這便是只看到禮教規範條件施行的後果。到如今,華人社會中仍處處不乏假藉孝道之義欺凌下位者;而反過來,下位者也不乏假藉西方個人人權至上概念,棄養父母的現象,竹簡《尊德義》原文作者的憂慮,不可不謂有先見之明。
有沒有可能人類可以接受東方古老文明古墓中的智慧,重新檢視生養後代及奉養尊親之間,這血濃於水的人倫關係?
****************************
上接: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五)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1349
--------------------------------------------------------
幻遊樂解《尊德義》(六)銀髮游藝
在老學系統內,「德」的重要作用,是涵養、變化「道」所創生的一切事物。而其方式,則如字形所暗示的:生命體全心依循直覺所見而為(請參看圖二,a)。因此,萬物為保全生命存續而擁有的一切自然反應,便屬於「道」所賦予生命的要件,同時也就是「德」所以表顯的主要內涵。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尚書》中,讀者可以發現,早期的哲學概念裡所傳達的「德」思想是中性的;譬如:《尚書‧咸有一德》內的文句-『…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德無常師,以善為師…』,所說的是:「…天沒有偏私於商政權,而是天庇佑能德行專一者;商政權沒有討好、有求於人民,而是人民歸附於能行一德的政權,…德行並不是倚靠固定導師的教導,而是以善作為導師…」。在這樣的例子裡,本屬於自然、中性反應的「德」,因為政治的訴求,靠向了人為判斷的「善」。
而在自然界初始創生條件下,哲學家們認為,萬物交作間看似互生、互助或生、滅互搏的過程中,倚賴「道」所賦予的生命能力,直一而行,正是人所寄託、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整體運作的根本。自然界內所有的反應行為,其總和,最終滿足天道「創生」的運作;所以自古名言:『上天有好生之德』,想來便是如此產生的吧。然而,人--這個萬物中的獨特物種,在努力尋求自身生存時,卻對自然界一切物、物間交作的行為,透過所擁有獨特的思維能力,產生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和合於想望者為善,違逆者為惡。人行為的抉擇,自此便偏向經由思慮產生的「善」取向,而不再是直一而行。
竹簡文章所處的周代中、後期,正是所謂「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周代的禮制,對擁護老學的人來說,正是政治管理階層,總結代代管理經驗後的人為制度。那種由歷代聖、賢與先王集成的思想制度,即便非常接近自然界的德行,也並非人人能理解透徹並忠實的施行。簡文作者於是在論述作為君上的人,應該力行實踐「德行為」以作為眾民的表率後,提出了他的警語:『…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並在接續的段落中,提出只重視禮樂制度表面的施行規範必然產生危害的解釋。而警語中使用的虘(摣)字,筆者私以為,則充分揭示了竹簡文章作者,屬於老學擁護者的底蘊:禮的位階遠處在道、德、仁、義之後。說明如下:
「亡德者」的“亡”字現代解釋作:逃、失、死、滅;而《說文解字》卻是“亡”、“逃”兩字互相作為解釋,並說“亡”字是從“人”從“乚”。但是,如果回溯到甲骨契文,這個字形構成的解釋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是從“卜”從“乚”。因此用“逃”字解釋“亡”字,恐怕也非最初造字本意。讀者觀察殷代卜骨,就可以看到有整塊卜骨上面按時間排列的「旬卜」紀錄,上面的“旬亡卜”三字成詞且在每則紀錄都重複出現(請參看圖二,b)。用現代任一“亡”字解釋法,看來都不能貼切說明該紀錄的意義。但是由於那是一種定期祭祀紀錄,並參考類似薩滿宗教的降神過程來看,比較合宜的可能解釋是:被祭祀的先祖在該次祭祀中沒有降下任何訓示。如果這個猜測是正確的,那麼,“亡”字,因此是:暫時不作用的意思。如此,「亡德」的意思便可以是:「德」暫時失去了功能;或者是,德的作用隱沒了(「德」既然是自然界賦予的特性,因此不是失去了,而是暫時隱藏、不作為而已)。
接著,被解釋為「且」的竹簡原用字形,上半部為“虎”字形的部首,而下半部則有點含糊(請參看圖一,及圖二,c)。如果比對竹簡其他文章,如:《恆先》,的“宜”字寫法,則類似該字下半部的“且”字(現代“宜”字所用的“且”字符號,另有其義-請參閱後面解釋);但是,又似乎多了“又”字符號,因此,它是虘(摣)兩者之一;而兩者近代使用頻率甚低,所以近乎是死文字。先討論虘字:
《說文解字》解釋虘:『虎不柔不信也。剛暴矯詐。从虍。且聲。』意思是說:像老虎一般的剛強暴猛、狡詐也無法馴化。在這個意涵的基礎上,讀者就不難理解多數在《說文解字》內,以“虘”字作為部首所構成的衍生字,其字義都帶有貶斥的意味,如:“㜘”指驕縱、慣壞的女子;“謯”形容訶貌,同時它也是古“詛”字;“皻”代表鼻上皰,即現代說的粉刺;“樝”是一種果子,似棃而酢濇,卽今棃之肉粗味酸者。而“摣”字,被解釋為『叉卑也』,意思是由高處向下取物。對該字,《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說:『南楚之閒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亦謂之摣』。這個字的解釋,提供了一個位置高、低相互比較的概念。事實上,這個位置尊、卑的含意,顯然已存在虘字本身內。因為甲骨契文的“宜”字是在當時字形寫成“且”,意思是“祖”的字上放置代表犧牲品的符號,如此象形兼會意的表示對不同先祖的祭祀用供。從目前已知的甲骨卜辭來看,商代祭祀祖先、鬼神的儀式眾多且繁複,經常有多位先祖同時祭祀的狀況。所有祭祀時,供奉犧牲品的種類及數量,又常常需要經由占卜本身得到神鬼的許可,或符合神鬼的要求。多祖共祭時,參與祭祀的人因此必然有嫡系與旁系的位次之分,更別說被祭祀的先祖們,其靈位排列亦必自有尊、卑之別。商代人相信這種種的儀式是否適當的執行,關係國家以及個人的安危、禍福。由此來看,“宜”字的最初義,應該指:妥善的安排並執行祭禮。而到了周代,禮的施行,定義並節制了所有人際間的關係及行為儀軌。商代那種因對天虔敬,產生的嚴厲行為規範,到周代轉換成,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人文禮制規範。人的經常行為是否適當,成為各類活動檢視的重心。
依循上述的理解,“虘”字因此可能有:不分尊、卑身分而失禮的意思;當然,換個角度看,也可能指:因堅持其本位、不退讓而撒潑的意思。如此一來,『…亡德者,虘(摣)莫大乎禮樂。』明確警示的是:如果將禮、樂形式上的規範置於最上位,當作終極的政治治理目標與手段,一切德行便會隱沒。
很不幸的,兩千多年前這樣充滿智慧的警示,還是在華夏的土地上應驗了。近代歷史中,源於西方文化的東凌,東方衰微、疲態盡顯,「禮教吃人」的說法興起於多位自身深受其害的知識份子(最有名者即為魯迅),最終廣為傳布。然而仔細查考歷史,這種禍害卻早已存在。
以與每個人最切身而根本的孝道來說,「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是人人能詳知的社會教育要項。而源自孔子的教誨:『…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使得敬、順、養成為孝順父母的行為要件。然而,千百年來整個社會集體不察的是,被不斷強調的孝道行為要件,相對於最初的“孝道” 觀念中,不過是整個思想概念的後半截而已。
根據竹簡文章《六德》所論:『…既生畜之,域從而教誨之,謂之聖。聖也者,父德也。子也者,會埻長才以事上,謂之宜,上共下之宜,以佑社稷,謂之孝。…』內容所說的是:所謂父德,是生、養、教誨子女,這是神聖的;做子女的,以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協助上位(父母及長輩)者,最為合宜;上位(父母及長輩)者配合下位(子女)擅長的事業能力,共同護衛鄰、里與國家(家園)這稱為孝。這份被掩沒在墓中兩千餘年的文件,詳盡指出孝道是集體的事業,起於每位父親的天德用心,努力發掘、培育自然賦予每位子女的天賦能力,而使社會集體共存中,人人因此獲得終老、安養,才能稱為完整的孝道。
忽視乃至捨棄完整的概念,攫取只對自己有利的教條,借用先天的或者職務位勢上的勢力,壓迫別人只為使自己得利,這便是只看到禮教規範條件施行的後果。到如今,華人社會中仍處處不乏假藉孝道之義欺凌下位者;而反過來,下位者也不乏假藉西方個人人權至上概念,棄養父母的現象,竹簡《尊德義》原文作者的憂慮,不可不謂有先見之明。
下接:
幻遊樂解《尊德義》(七)銀髮游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