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和熱情 打造都市人在山上第二個家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劉燿瑜、宋以安/臺北市報導】現代人匆忙的生活節奏,使得人與生態之間的關係疏離。位在陽明山上的「郊山友台」裡,有一群人希望藉由藝術活動和陶藝創作,營造出一個能在山林和城市之間取得平衡、讓都市人調劑身心的庇護所,透過人與人、人與自然在這個空間的交流,打造出都市人在近郊山上的第二個家。

以再生基地 打造都市人的庇護所

為有效利用都市在快速變遷中,所遺留下的老舊街敦與荒廢建物,「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URS)是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展現創新力量的合作計畫,政府希望透過注入新文化活水,使舊社區重生。

「郊山友台URS27M」位在陽明山凱旋路上,是由數棟小平房所組成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早期這裡原本是自來水公司的辦事處,十多年前在公司遷離後便成了廢墟。二〇一三年在URS計畫的推動下,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與衍序設計規劃公司合作,攜手將這些屋齡超過五十年的斑駁圍牆與破舊屋頂重新翻修,建造出一個從室外延伸至室內的大型木平台,與多間分散的小屋展演空間。

前庭長滿茂盛的蕨類植物,後院則有櫻花樹和藍鵲的鳴聲點綴。身為台北唯一一座在山裡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郊山友台以建立一座山與市區生活連結之處為目標,希望藉由這種離市中心不遠、高可及性的地理位置,讓在臺北城生活的人們能走入郊山,重拾與大自然的鏈結,加強現代人已逐漸被大量資訊或科技所蒙蔽的身心敏銳度。

用家的意象 感受山林間的溫暖

目前於郊山友台展出的「上山取暖」系列展覽,便是希望透過溫暖的居家主題,去連結基地的目標精神。在食衣住行命題上,負責策劃的衍序設計公司找來了多位不同藝術家,用共創編織的藝術創作,設計以傳統臘八粥為主題的陳設和以家為主軸繪製的手繪漫畫,來喚起大家對於家的記憶。

除了編織藝術、傳統臘八粥的陳設和以家為主題的手繪漫畫外,還有以各式釉料燒出的陶藝品,給人一股沉默的力量。 攝影/宋以安

「有一個地方非常溫暖,除了溫暖以外什麼都沒有。」衍序設計公司策略顧問James說,當初在設計展覽的時候,就是想藉由家的意象,讓民眾在展覽空間中能產生實際的想像,更容易去和郊山友台這個場域有感情上的連結。

雲森陶陶 陶藝家在陽明山上的家

從二〇一七年開始進駐郊山友台的陶藝工作室 — — 雲森陶陶,同樣秉持著以基地為家的精神,試圖在清幽的郊山環境中,開闢一個創作交流平台,以非營利的模式提供一般民眾及專業陶藝家,一個能培養陶藝熱忱與興趣的環境。

雲森陶陶的創辦人David,是在台灣待了二十九年的美國建築師,David的住家離郊山友台只要十分鐘路程,這個基地對他來說名符其實就像他在山上的第二個家,而以建築業為正職的他,一直都是陶藝的熱愛者。

創辦人David興奮講述創立工作室的歷程,從庭院的樹木維護到工作室的內部設計,都是他一手包辦。攝影/宋以安

「陶藝是項我持續了四十年的嗜好,一個我非常嚴肅看待的興趣。」David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陶藝,在四十多年的職業建築師生涯中,他從沒中斷過對陶藝的熱愛,年輕時常走訪各地參加燒陶比賽,與來自各國的陶藝家互相交流。對David來說,陶藝的創作並非為了成為有名的陶藝家或是創製出了不起的作品,他創作陶藝的動機純粹只是出自對陶藝的熱情。

分享創作喜悅 盼現代陶藝在台生根

「雖然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陶藝文化,但大多都是非常傳統的陶藝作品,現代陶藝的作品十分少見。」雲森陶陶工作室的創辦靈感,來自五年前David在中國參訪的現代陶藝推廣團體,見識到西安陶藝團體花了十年的時間推廣和培養新銳陶藝家,讓當代陶藝在中國成長茁壯。

在瞥見這樣的可能性之後,David有感於台灣人不熟悉現代陶藝,以及缺少能讓陶藝家創作和交流的平台,在退休後,他便帶著對陶藝的熱情進駐郊山友台,創立了雲森陶陶工作室。工作室希望能夠在這個像家一樣的空間中,透過一系列開放給一般民眾的DIY和陶藝工作坊,用自己對陶藝的熱情去觸發更多人接觸陶藝,讓民眾從中找出愛上捏陶的潛在可能。

「陶藝幾乎是人類最早的集體創作模式,遠在城市出現之前,它扮演了凝聚感情的功能。」美國陶藝家Matt畢業於南藝大陶藝學系,最早因為缺乏創作空間和資金,在朋友介紹下找上了雲森陶陶。原本致力創作專業陶作的他,在擔任了幾次DIY工作坊的教學之後,從來自各個年齡層的初學者中,體會到除了創作本身之外,那份陶藝最原始、具有溫度和凝聚人情的感動。

Matt在冬日陶藝學堂上,仔細示範給小朋友看手上的陶塊,如何捏出想要的形狀。攝影/宋以安

「不用給太多指示告訴小朋友怎麼做,盡量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期四週的冬日捏陶小學堂中,沒有過多的技術性指導,Matt要小朋友們盡情地發揮想像力,用陶塊捏出自己心目中的小怪獸雕塑。「很喜歡這邊貼近自然的上課環境,而且能讓小朋友更期待每次的課程。」帶著小孩上山參加課程的潘小姐說道,有別於市區一般的陶藝教室,雲森陶陶貼近自然的氛圍,能讓小朋友在捏陶時更樂在其中,課堂後也能到附近的山林中晃晃,感受大自然。

以樂趣為磐石 自行開創陶藝資源

「台灣大多藝術資源都掌握在公部門,有民間願意打造這樣的空間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同為工作室成員的台灣陶藝家Olive認為像David這樣願意自食其力,以非營利模式去推動一個創作空間的營運,在台灣非常不容易。整個工作室從房屋的修繕到燒窯的搭建,全部都是David自掏腰包、自行施作而成。

工作室的最大亮點是一座一立方公尺的大型蘇打窯,蘇打窯的特點在於每次燒窯不可預測的紋路效果,以及蘇打粉與二氧化矽產生作用的透明玻璃質感。不過,蘇打窯的建造成本昂貴,而且在每一次燒窯過程中,窯都會因為本身的化學性質而侵蝕受損。「在臺灣本根本不會有人願意引進這種又貴又容易消耗的窯。」Olive苦笑地說。不以經濟實用為訴求,而以創作樂趣為初衷的精神正是David在經營雲森陶陶的核心價值。

Olive認真解說工作室裡的各項器材,包含David為了鼓勵民眾接觸多元燒陶方式,所搭建的各種燒窯。攝影/宋以安

邀請藝術家駐村 開拓郊山生活圈

雲森陶陶將在二〇一八年下半年度,積極地把工作室打造成能供國外藝術家來台交流的駐村中心,讓藝術家們在激盪創作靈感時,也能愛上這個享有交通之便又不失森林氣息的創作空間。David希望透過實現駐村計畫的願景,一方面提供更多供陶藝家創作的空間,另一方面藉由人群的駐留,也能擴大推廣現代陶藝的目標群眾,重新為郊山友台注入更多生命力。

衍序設計規劃公司計劃,二〇一八年將持續為郊山友台設計一系列把四季變化與生活相聯結的展覽,團隊預計在下一檔規劃中的展覽,運用基地附近的各式花草樹木,為大家呈現一個綠意盎然、充滿山林生機的春季展覽。在未來,衍序也希望能有更多像David這樣的藝術家進駐到空間,打造更多能讓民眾與自然互動的藝術平台。憑著衍序設計公司與雲森陶陶的熱情活力,郊山友台預計在未來成為溫暖更多都市人和愛好陶藝者的家。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郊山友台舉辦了邀請民眾體驗在地食材的餐宴活動,雲森陶陶則有小朋友的冬日陶藝課程。當天陽明山上的氣溫不到五度,民眾們人手一杯熱茶依在餐桌邊緣坐著、工作室的小朋友們手浸著熱水,在幫自己的陶土塑型。對比外面飄著霧和雨的嚴寒,整個郊山友台就像是個溫暖的迷你山城,互不認識的人們在此交流,給人的感覺真的就像在家。David許久沒從美國回來的家人也在當天造訪工作室,七十多歲的David在跟家人介紹工作室時,臉上浮現著孩子般興奮的笑容。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終於了解為何他願意花這麼大的力氣,去打造一個幾乎是無償提供陶藝家創作的空間。

延伸閱讀

臥龍貳玖空間營造 老屋賦新意

陳文祥-保留自然古典的陶藝

唭哩岸石心 北投社大陶藝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7則報導
2,341則影音
72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32

從絕育到教育 化解流浪動物問題的創新實踐

2024-11-15
瀏覽:
2,688
推:
8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3,508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3,866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3,576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4,521
推:
4
回應:
0
1:38

宜大成立飛魚隊 以無人機發展低碳農業

2024-11-04
瀏覽:
4,812
推:
7
回應:
0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13,896
推:
3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4,617
推:
3
回應:
0
3:17

視障鋼琴師吳承澐 用創作講述自己故事

2024-10-25
瀏覽:
6,555
推:
10
回應:
0
3:50

《和合夢》突破性別框架的跨時代戲劇之旅

2024-09-23
瀏覽:
8,680
推:
0
回應:
0

以藝術和熱情 打造都市人在山上第二個家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552篇報導,共13,17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552篇報導

13,17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