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情為琴 隱身都市的古琴修復師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許祐誠、陳則安、葉炴廷/新北市報導】削木聲在四周響起,時而傳出笑聲,工作坊裡有人手持一把長刀,一刀一刀削著古琴素坯的邊緣,有人則拿著磨具雕塑素坯身形。一位白髮蒼蒼、留著白髯的師父,直盯著學員們實做練習,不時會親手操刀,與學員們討論製琴奧秘,這裡是「梓作坊古琴藝術工坊」。梓作坊負責人林立正大半生與琴相依為命,致力於研究古琴製法,如今成立工作坊,希望能與古琴同好交流切磋,同時傳承傳統工藝技法。

沐浴古琴美聲 拋漁網轉斲琴

林立正曾是遠洋漁業船長,長年以海為家,他時常在船上聽古琴演奏的樂曲,因此深受古琴的音色吸引。至於動手製琴的契機,則是從受託朋友製琴開始,林立正說:「當時台灣買琴不易,只能委託人從香港帶回來,台灣也沒有斲琴師,所以會有無師父可以教製琴的困擾。」因此,林立正人生中的第一把琴,就是靠著本身木工和漆藝的基礎,跟別人借了一本製琴琴譜,土法煉鋼製作而出,雖然實體略顯粗糙,卻開啟林立正的斲琴生涯。

不過,林立正鑽研斲琴技術多年發現,製琴古書內容多為皮毛技巧,而沒有詳細程序。林立正說:「因為讀書人不懂,他們只是從家中工匠打聽製琴技巧,加以混合個人想像撰寫製琴琴譜。」其實,只要使用現代物理化學知識,了解木頭特性和琴身不同所造成的影響,再依照製琴琴譜上的技巧實驗,如果解釋合理,就能體會其中奧秘。

除此之外,由於製琴通常需要一年至兩年,且市場對於古琴的需求不高,斲琴師父難以生存,林立正無奈地表示,斲琴只能當作興趣,還需要到外頭兼一份工作,才能養家餬口。雖然如此,林立正依然熱衷於製琴,甚至成立了「梓作坊」,平時埋首於古書中,融合書中知識與自身想法,致力於改良斲琴技藝。

林立正在工作坊內,手持削木工具,一次又一次的來回雕塑琴身。 攝影/葉炴廷

叩寂寞以求音 一身絕學不藏私

說起當初創立梓作坊,斲琴是林立正的志業,他深知台灣缺少製琴師,驚覺身上承擔社會責任,所以想把在台灣研發的製琴技術推廣到各地,甚至是全世界。林立正說:「不能說我的製琴技術最好,但確實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想讓所有人都知道。」有別於斲琴不收其他派系學生的傳統,他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只要學生上門求學,就將大半生手藝交付予學生,直說:「我是山東人,真的不會投機,只要你來我就可以教你,絕不會藏私。」

如今,梓作坊也在林立正的努力下,從傳承斲琴技術提升至創造之境。「我們不像研究機構,有一群人一起研究東西,我就一個人單打獨鬥,但也不會感到很無助。」林立正認為,「叩寂寞以求音」這句話很符合斲琴業,因為製一床琴通常要一至二年,斲琴者大多時候都要獨自一人奮鬥,對於年輕人來說,比較耐不住性子,倒是經過歷練或有年紀的人,才能堅持製完一床古琴。

昔日坐琴小兒 今成身旁知音

林立正的兒子林法是台灣古琴演奏家,也是梓作坊的試音師,平時協助林立正辨別古琴音色外,在工作坊內也開設古琴音色辨證課程。因為父親的關係,林法從小沐浴在古琴環境中,陪伴在林立正身旁一同製琴,還曾被捉住壓在琴上,幫忙固定琴身,因此,林立正家中流傳著一句話 — — 「做琴有什麼了不起,我從小就坐琴。」林法長大後決定走上古琴演奏家的路,曾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回台後又讀北藝大碩士班,現在則在長春吉林藝術學院研習。

在專業課程的訓練下,林法對古琴的聲音特別敏銳。林立正說:「自從林法專心踏入斲琴行業後,他受過專業訓練的耳朵,可以彌補我探索製琴技術的不足。」不過,也因為專業的試音師難以培養,林立正笑說:「彈琴的跑、製琴的跑,試音師不能跑。」梓作坊如果沒有林法協助,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課程除了認識木材、雕塑琴身外,還會教導學生幫古琴上漆。 攝影/陳則安

桃李開枝散葉

在工作坊一隅,有一位年輕學子,拿著一柄長刃,一刀一刀削著古琴素坯,他是就讀北藝大雕塑組的張喦榕。因為父母是古董商,張喦榕對於中國文化感觸較深,直到二〇一七接觸了彈古琴後,便毅然決然踏入斲琴世界,想要製作專屬自己的琴。雖然製琴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但張喦榕認為「製琴與學校專業相輔相成,有助於培養未來專長,還能夠修身養性」。他也很開心在他向父母提出斲琴當做人生規劃後,得到全力的支持。

梓作坊的名聲也橫渡台灣海峽傳到香港。郭凱峰是職業古琴演奏家,從香港學琴老師那裡得知台灣有個斲琴師林立正。他來台灣近兩年,就是為了製作一床專屬於自己的古琴。郭凱峰說:「香港也有師父在教製琴,不過林立正老師製琴有自己的堅持,對我有很好的啟發性。」

梓作坊學員多是古琴愛好者,來工作坊的目的就是想要做出專屬的琴。林立正認為,對古琴懷有熱忱,才能做出一把好的琴,如果只講究成本與利潤,永遠都無法做好。另外,林立正也認為學生製琴技術一定比師父好,因為學生可以把學到的技術,融合自身從製作斲琴的過程中領會出的想法,進而激發出更好的製琴創意,而斲琴技術也就在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逐漸發揚光大。

來到梓作坊兩年的郭凱峰,平時學製琴外,偶爾也會充當老師的角色。攝影/陳則安

開班授課傳工法 只待知音者

梓作坊雖然經過許多媒體報導,但大部分的求學者,還是以古琴愛好者為主。李立正樂觀地認為「職業還是要結合興趣」。古琴製作的時間長,如果對古琴沒有熱忱,一般人難以上手,所以他從沒想過要向大眾推廣斲琴,「斲琴技術不會失傳,不過它只會是小眾。」媒體的報導仍有助於將梓作坊推廣向更多人,只要有人持續來學習技術,梓作坊會一直敞開大門,歡迎更多喜歡斲琴的人們光臨。

採訪側記

在採訪林立正師父時,我問他是否會擔心斲琴文化消失,或是製琴有沒有辦法當做生財工具時,林立正長笑了一聲,只說:「我們製琴是因為喜歡,而不是為了拿去賣。」才發覺自己在無形中,已將賺錢當做唯一目的,卻忘記喜歡一件事,就是盡力去完成而已。就像學員張喦榕和郭凱峰,倆人也是憑藉喜歡古琴的心,前者與我們同年紀,為了喜好開始追求夢想;後者則為了製作一把古琴,在未來表演可以使用,所以跨越台灣海峽,只在製琴課程中途偶爾回香港老家。雖然追求夢想的過程很辛苦,不過從他們的臉上,卻能看到數不盡的滿足。

延伸閱讀

巷弄裡的喵聲 大學里友貓

萬華社區小學 譜出新舊共融好食光

智慧輔具 帶著視障者快樂購物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6則報導
2,271則影音
707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1,215
推:
0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046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098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4,965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2,110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026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706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162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5,888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4,638
推:
0
回應:
0

化情為琴 隱身都市的古琴修復師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4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4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