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北大武山千次 是什麼樣的登山勁道與境界
登頂北大武山千次 是什麼樣的登山勁道與境界
※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林徽因) ※
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再看百媚生!北大武山入青雲,徐徐風聲處處聞,春日山花紛紛開,秋意黃葉飄飄輕,高屏溪水波湍奔,難阻山客朝暮心?三千寵愛在一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只見踽踽身影向上攀…。
試想,同一座山(非一般郊山)你會去攻頂幾次?一次二次三五次,足矣?日昨(2018.05.14.)報載:「難以想像登頂『台灣五嶽』之一的屏東北大武山一千次,需要擁有什麼樣的驚人體力與意志力。七十歲的楊天攢今年底就將完成這項紀錄。更讓人佩服的是,他以山林志工為己任,經常與山友揹著七、八公斤防護網上山維修步道,二十四年來見證了北大武山地貌、生態劇烈變化,時常撰文或演講分享經驗,疾呼愛護山林。」楊某打從1994年登上第一座百岳北大武山開始,2001年完成百岳,玉山就登頂20餘次,到了2018年5月5日已完成第970次北大武山攻頂,登山界期待,以他平均每月登頂五次估算,今年底就會成為千次紀錄締造者。癡哉,楊某!偉哉,楊某!讚嘆,楊某!感恩,楊某!
北大武山(標高3090M),一等三角點,屬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為排灣族與魯凱族之聖山,上下落差近1540M,約須經6個假山頭方可到達。其登山口(標高1650M,是日湯真山之鞍部,此地距北大武山頂約9公里、檜谷山莊在4.4公里處),裸岩山頂,不甚寬,全方位展望,重重疊疊山巒,一眼望不盡。記得2006年2月底,百岳老查陪友人單攻此山(友人剩2個山頭即完登百岳),早上9時50分抵達三角點,在煮午餐間,此時北大武奇人~楊天攢先生亦登頂,久仰其大名,閒聊之際他說這趟是第381次登頂北大武山,真的令人佩服至極,尤其素昧平生,當時他還遞給百岳老查3粒口感脆而細緻且汁甜飽滿的大「黑珍珠」蓮霧,真是點滴在心,或許楊兄尚不知百岳老查是何許人也?或許早已忘了此事?
早年,歌手蔡琴有一首叫《讀你》的成名曲(詞曲:梁弘志),如果把歌詞中的「你」看作是北大武山,似可揣摩出楊天攢大師對該山的情有獨鍾:「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 浪漫的季節,醉人的詩篇。/ 唔,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 喜悅的經典,美麗的詩篇。/ 唔,你的眉目之間,鎖著我的愛憐,/ 你的唇齒之間,留著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動,左右我的視線,/ 你是我的詩篇,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嗚呼,讀山、走山就像在讀你,即使百遍、千遍也不厭倦!
無言之言,攀而再攀,北大武之戀竄起激情火苗,讓這麼一位職場退休的山客魂牽夢縈,用一顆熾熱的心以及勇健而敏捷的雙腳,在山林這張彩紙上翩翩起舞,他默默行走在不需要文字的字裡行間,他感覺到處處都是迷人景致,而這景有著詩一樣的情踪,有著詩一樣的語言在訴說…北大武山的傳奇!
樹知道鳥兒會來,鳥兒知道大樹一直都在。人與山又何嘗不是如此?感情放肆在一遍又一遍的山行之間……!當你虔誠地走入山的心中,也許你會對著山說:請你從我身邊把寂寞與痛苦帶走!然而山也只能回應說:我帶不走你身邊的寂寞與痛苦,我的包容與接納只能讓你感到一絲絲的溫馨與閒適!因此,當你在讀山、走山時,心中法喜充滿。山林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 百岳老查 2018.05.21.
附 記:
1.本照片一引自2018.05.14.自由時報。楊天攢說,每次走在稜線步道時,一腳踩在屏東、另腳踏入台東,總是為山岳的偉大感動莫名,遇上颱風、大雨破壞步道,他就與山友們揹著防護網、安全繩上山整理,有時得站在驚險的斷崖旁作業。多年下來,碰到蜂襲、毒蛇司空見慣,還和台灣黑熊與他相隔兩公尺四目相視;也曾與四名隊友回程碰上雷擊,五人因落雷感電應聲倒地,生死一瞬間。
2.照片二,引自「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網站,是從舊好茶看北大武山,該公司出版的《臺灣百岳全集》確實是部認識台灣山林的好書,當中對北大武山是這樣描述:「大武地壘,地勢高峻,北大武山更以掀天拔地之姿,突聳在地壘頂脊的中段,巍峨超群,氣概恢宏,雄踞在台灣南端疆域,為台灣高山『五嶽』之一。由屏東平原或南部海面,均可仰望其魁偉黝黑的身影,屏嶂東方天際。散居在大武周邊的排灣族與魯凱族原住民,皆視之為靈山,是祖先靈魂歸宿的所在,具有不可侵犯的神聖地位,也是部族朝拜與信仰的中心。」
3.百岳老查以為,對山的愛,應該是一種動詞,重點在於對山的了解、付出、關懷,盡力去揣摩山林的需求,並且盡可能的改善人山之間的一種正向努力。誠如楊天攢所說,對北大武山懷抱著深厚感情,覺得還有好多事要做。已故女作家張愛玲曾說:「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也許對山也是如此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