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喜樹魚筆袋 漁村文創熱

2018/06/03 20:00
3,823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陳思錡、王傳豪/台南市報導】「來喔!買魚喔!還有高麗菜喔!」阿嬤們介紹著攤販上的魚種,除了虱目魚、吳郭魚和魚頭外,還有高麗菜、西瓜和菜瓜等等,放眼望去,還以為來到傳統市場。

但仔細一看,這些都不是食品,而是台南市南區喜樹社區的特色文創產品「魚筆袋」,樂齡學習中心內的阿嬤們,在文創團隊的教導下,一針一線縫出魚筆袋,帶動了喜樹社區發展,也將漁村特色發揚出去。

文創翻新沒落漁村

愜意的假日午後時光,走進位於台南市南區的喜樹社區,在「喜事集」裡一邊散步,一邊還能逛逛文創產品,了解社區的傳統文化,很難想像,這裡在幾年前仍是一個逐漸沒落的小漁村。

喜樹社區舊名為「五鯤鯓」,因為地理位置靠海,社區內的居民大多數都以漁業為主,也有部分居民務農。近年來,喜樹社區面臨人口流失問題,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後,社區內已沒什麼人在走動,就連老街也無人經營、管理,社區失去生氣。

「在還沒有做魚筆袋前,喜樹很沒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個社區。」製作魚筆袋的阿嬤曹寶珠說,原先的傳統小漁村在注入文創後,產生了從未想過的轉變,社區找到了在地特色,也將台灣漁村文化發揚出去。二〇一五年,台南市南區區公所透過環保署拔尖計畫,委託民間機構協助社區發展,撥了一筆款項作為南沿海社區營造資金,區公所找來了文創團隊進駐喜樹社區,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社區營造計畫。

「有什麼東西可以帶動老街發展?」里長曹和田說,於是喜樹社區從牆壁彩繪開始,到整理與復興老街,一步步進行改造,傳統老街「喜事集」也重新開張,為配合喜事集,區公所找來了文創公司進駐喜樹社區,協助研發創意商品。阿嬤曹寶珠說,當時就是想「留一個文創在喜樹社區」,找到地方特色,而這項文創商品就是結合漁村生態和生活經驗的「魚筆袋」。

照片

文創小魚包設計發想,來自喜樹社區過去的漁村回憶。 攝影/王傳豪

手工縫製魚筆袋 投入社區營造

從打板、剪裁到車布,每一項皆是喜樹阿嬤們親手製作,喜樹社區與設計團隊討論過後,決定以「魚」做為造型來製作創意筆袋,團隊找來了樂齡學習中心的阿公阿嬤們,一同加入魚筆袋的製作,也讓社區居民能一同加入營造的行列。

十幾位平均年齡六十多歲的阿嬤們,戴上老花眼鏡,有人拿著剪刀對齊黑線剪裁,有人仔細的縫製著布料以及拉鍊,仔細確認每一個步驟,為的是能確保魚筆袋的品質,阿嬤們即使在供不應求的狀態下,仍然堅持手工製作,而曹寶珠阿嬤也笑著說:「越做越有興趣!」將自己對於社區的熱愛投注其中。

從社區開始製作魚筆袋就加入的曹寶珠說,年輕時丈夫在台南近海捕魚,以漁業為生,現在年紀大了,就在家中照顧孫子,幫孩子們煮飯、打掃等等,在魚筆袋製作以前,日復一日都是相同的生活,直到開始加入魚筆袋製作行列後,生活加入了新事物,曹寶珠驕傲地說:「我們這麼老了,還能做文創!」

照片

新奇的造型筆袋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指定購買阿嬤的魚筆袋。 攝影/王傳豪

老了也能做文創!

「如果沒人買,我就整個家都吊鹹魚吊整間阿!」曹寶珠開玩笑說,在魚筆袋爆紅前,阿嬤們懷疑,真的會有人買幾百元的魚筆袋嗎?大家這麼老了真的還能做這個嗎?也討論要是沒人買,就大家分一分帶回家。

沒想到,因為曹寶珠在網路上分享魚筆袋的特色造型與設計,引起網友轉發,一夕間魚筆袋在網路的擴散下瘋傳,大家紛紛好奇究竟魚筆袋在哪買?曹和田說:「當時一天可以賣到兩三百隻。」魚筆袋天天供不應求,除了大排長龍外還需發放號碼牌,每人限購兩條魚,而且每日限量,之後也陸續推出了更多造型,例如西瓜包、紅龜粿和絲瓜等等。

阿嬤手工製作的魚筆袋成功帶動了喜事集,也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喜樹社區,除了台灣各地遊客外,還有許多國外旅客慕名而來,原先面臨漁村沒落的喜樹社區,又熱鬧了起來。

曹寶珠說,現在在社區內擺攤,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藉此發揚喜樹社區,透過魚筆袋,吸引更多人來這裡走走,就算是沒有要買魚筆袋,也很開心能和大家介紹手工製作的文創商品和漁村文化,看著越來越多人來到喜樹社區,阿嬤們皆感到相當光榮。

照片

社區居民們用心發揚魚筆袋,也因此感到光榮。 攝影/王傳豪

採訪側記

喜樹社區離台南火車站有一段距離,騎機車也要花上二、三十分鐘才能到達,不難想像地處偏遠的漁村部落,在人口流失後面臨的社區情景,但在文創產業和在地特色結合後,喜樹社區用創意文創商品讓台灣,甚至是世界,認識這個濱海的社區,讓社區又多了觀光人潮。

此外,在訪問中可以聽得出阿嬤們對於魚筆袋的熱情以及用心,更能感受出她們是相當樂在其中,為魚筆袋也為社區感到驕傲,喜樹社區的魚筆袋不但發揚了社區文化,也讓居民們更團結一心了。

延伸閱讀

舊屋翻新喚起記憶 老木飾品珍藏動人時刻

榻榻米串起祖孫情 為傳統注入新活水

老厝、畫作、咖啡香 三峽老街的庶民藝術空間

從「小草」到「青草」 甘樂文創用愛再造三峽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