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屬於童年的那條溪,你的還在嗎?

2018/06/23 09:39
3,659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如果那是個人手一台數位相機的年代,就能留下那條小溪原來的樣貌!

照片

那是阿公家村子後面的一條小溪。溪很小,記憶中應該只有一米寬。小溪溪床上有大大小的石頭與沙石,溪的兩側為灌叢或樹木,溪水蜿蜒流經山腳下、雜木林以及農田。小溪在鬱閉樹冠叢下方,走在溪裡不會曬到太陽。水乾淨、清澈、而且冰涼。

溪裡有小蝦、小魚,但我不認識各種魚蝦蟹。我曾徒手抓過一條長長的魚,表弟說應該是泥鰍,但最近跟著魚達人巡溪,我知道溪裡會有鰕虎、沙鰍,不會有泥鰍。泥鰍多半生活在有泥土底質的溼地,例如水稻田。

最後一次見到的小溪成了三面光的溝渠,溪底沒有石頭,小蝦小魚沒有藏身之處,家庭廢水順著村子小水溝流入小溪,在匯入處冒著白色泡泡。我費了番力氣才進入溝渠,不管是溯溪還是順流走,我都找不到小時候見過的那條小溪,此後再也不敢靠近,害怕見景傷情。

無獨有偶,外子小時候住的南港舊庄有條大坑溪,在那個溪流還沒水泥化的年代,他在水深及小腿肚的溪裡抓溪哥抓溪蝦,也在家裡客廳養起被他抓回來的魚蝦,直到垂直高聳的堤岸沿溪築起,再也難以親近。

或許我們的童年不是因為溪流水泥化而結束,但很確定的是,往後的小朋友都甚少有如此快樂、令人難忘的童年回憶,讓人惋惜。


5月26日,我們來到從貢寮的福隆沙灘旁入海的嶐嶐溪。台灣數個月沒下甚麼雨了,南部地方已經拉起缺水警報。3個月來,貢寮地區累積雨量不超過100公釐。所以我一直很擔憂巡溪活動可否順利舉行。

第一個調查點位於嶐嶐溪下游的荖寮橋,這個點距離出海口約有1公里。小朋友一見到橋下有水,馬上呼朋引伴,迅速換裝,拿著水桶與撈網,跟爸媽打聲招呼就逕自往溪裡走。彷彿熟識已久的老朋友就在眼前,迫不及待要去打聲招呼。看到溪裡有水的當下我很驚訝,雖然書上說森林可以涵養水源,但實際見到這樣持續不間斷供應三個月之久,還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照片

人手一支撈網的小孩迅速在溪床上散開來。他們各自佔據地盤,專注水面下的一切。溪的兩側為水泥堤岸,溪床上橫跨幾個水泥固床工。溪水緩慢地流動於水泥塊之間被石頭鋪平的溪床,大部分水深不及膝,深一點的水潭有80公分深,幾個小男生戴起蛙鏡、呼吸管潛入水中。

因為河幅較寬,我們首次採用釣竿輔助調查。當大人拿出的釣魚竿很快就吸引幾個小孩的注意力,他們放棄撈網,在大人的協助下釣起魚來。小朋友釣起來的魚以溪哥數量最多,接著就是吉利慈鯛雜交種與小隻的馬口魚。而那些在深潭快速移動的湯鯉,只能用窺箱和潛鏡觀察了。

照片

 「偽」地毯式的調查過這個溪段的魚蝦蟹與水生昆蟲之後。大家離開寬闊的河段,到更上游的山裡去。中游的溫度明顯比下游低,溯溪而上,水溫從攝氏26度逐漸降到24度(荖寮橋下溪水28~30度),顯示中游兩岸的植被在維持水溫是有顯著的幫助。

照片

這兒也是水泥護岸與密集的固床工,水泥固床工間還有許多塊岩和泥沙堆積,但溪水都滲到下面消失了。但溯溪而上約100公尺的距離,溪床開始出現巨大岩塊與岩石。大岩石越來越多,水泥護岸不見後取而代之是長滿低被植物、灌叢、與樹木的山坡地,又沒多久兩岸出現垂直高聳的沉積岩,進入一小段峽谷地形,天然的河道上交錯分布著深潭和急流。這恍若兩條截然不同的世界,提醒我們自然的原貌和秩序。 

照片

走在隊伍前面的小兒子突然又出現眼前,他帶著我攀爬大岩石,指導我走他認為最適合的行走路線,在他的領航下,我們艱辛地爬上跳下走過小峽谷溪段。不滿十歲的小孩,總在你沒注意到的時刻主動照顧他人,這一切讓人感到窩心。

走過小峽谷,溪谷再次豁然開朗。溪床為一整塊的沉積岩,水快速流經沉積岩節理,坡度不陡,但有小孩開始把它當作滑水道滑了起來。水不夠多、坡不夠陡,卡在水道上的小朋友索性挪動屁股滑起來,或撿了幾根樹枝當作划槳。

照片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大家或泡、或潛、或浮在水道上方的深潭,享受清涼、潔淨的溪水,綠蔭扶疏,壯觀的峽谷景致,大家自得其樂地融入其中,構成的畫面一點都不違和。

照片

不同的河段有不一樣的魚。寬闊連續水潭有體型較大的初級淡水魚,而跳島般的小水潭則是小魚苗與多種鰕虎的世界。聽老師說:溪哥可以習慣稍高溫,所以主要族群在下游比較優勢,馬口與苦花需要低溫,中游是他們的天下。而即使同一河段,不同的魚也各自佔據一方,鰕虎喜歡沙礫底層,馬口喜歡深潭,每種魚對微環境的需求截然不同。

照片

纓口台鰍在乾淨沒有泥沙包埋的礫石底層成小群活動

天然溪川在大自然的雕塑下,地形變化大、底質組成複雜,能滿足各種魚的需求,有較高的生物歧異度。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小朋友也跟魚一樣,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溪流環境,進行自己喜歡的溪流活動,盡情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也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有野溪可以親近的小朋友好幸福!

我再次想起童年那條美麗的小溪,深深的感傷席捲而來!

本文由和禾巡溪夥伴Tzuching Teng 撰寫。『和禾水梯田』的保育和夥人每月一次巡溪日,記錄一條貢寮獨立溪流的狀況,詳『河溪管家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