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扛竹籠茨,體驗台江先民走溪流新結庄精神
百人扛竹籠茨,體驗台江先民走溪流新結庄精神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八月中旬暴風雨,曾文溪水沖毀溪南寮堤岸「三百五十間」,昭和四年(一九二九)七月二十九日,午後大雨徹夜,曾文溪水再次暴漲,溪南寮堤防又潰決,這一夜,十二佃、和順寮等三庄受創最為嚴重,直到隔年,溪南寮堤防才修復。根據溪南寮興安宮沿革記載,溪南寮舊廟合安宮在昭和三年大水時,慘遭曾文溪沖走,全村人扛著竹籠次南遷今日現址,一部分人則移住十二佃旁,起建新吉庄。
溪南寮興安宮黃登圍主委表示,台江鄉親一起來重現先民扛茨走溪流歷史,非常感謝,也很有意義,可以讓現代孩子認識祖先在天災之下,扛竹籠茨辛苦奮鬥打拚,不放棄這塊土地的精神,希望大家更加疼惜這塊土地。
住在台江公親寮的劉江水阿公也說,一九六二年,他在公親寮扛過竹籠茨,當時候約有三十幾人,大家差不多扛了三十幾公尺,不像這一次扛了九百公尺。
竹籠茨的主人李養先生,他也是竹籠茨的老匠司,他說,希望下一代子孫了解,竹籠茨很涼,不怕地震,還可以扛著走,讓下一代了解台江文化。
社大台江分校也指出,整體而言,十九世紀可說是古稱台江的台南市安南區,走溪流的世紀,平均七到八年就有一場大水,沖毀田園,沖出新埔,百年來的水患,要等到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延長四公里的安順堤防修築之後,沿岸村民才能免去長年的走溪流之苦。
為開築這條新堤防,昭和十年(一九三五)七月,村落原本在是堤內的十份塭,六十六戶人家,也在這個夏天,全數遷到溪南堤外新居,他們的祖先,大半輩子,都與曾文溪氾濫在搏鬥!然而,時至今日,由於菅仔埔地勢低平,東邊新灣兩港及西邊原屬鹽田,率皆填土墊高地勢,闢做工業園區,加上菅仔埔舊有的水路,日益淤淺,人口增多,卻未增開大型的排水路,愈來愈多的超大洪水量,已非日治時期興建的排水路,所能負荷,以海尾寮為例,每逢大雨,村內必然淹水,簡言之,二百年來,每年幾乎都淹水。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治水之路,迢迢漫長,從走溪流到扛茨新結庄,如何面對極端氣候衝擊…考驗著當代治水經驗與智慧。
小台江公民記者/台南報導
附記│扛茨與扛厝之辨
古語說「茅茨土屋」,諸羅縣志也記載「諸羅縣學,原在善化里之西,茅茨數椽。」
過去,台江有扛竹籠茨的歷史文化,除了面臨水患,逼不得已要搬家遷村之外,自己換新屋時,舊屋的竹籠茨也可以賣給別人…這類的竹籠茨故事,我們還可以採訪老人家了解,收集傳播這些故事。
歷史未寫聽講古,誠不虛。
不過,大家要留心「茨」與「厝」之別,後者是陰宅(例如奉厝,暫時安置靈柩待葬。),但是一直被誤用,若是「扛厝」,就變成老一輩說的「扛大厝」,也就是「出山」扛棺材的意思,台江先民是「扛茨」走溪流,而非扛棺材走溪流。
此外,今日我們面對災難社會之際,探究竹籠茨不僅是了解過去,更重要是前瞻未來,探究社會文化問題改變的可能。
──竹籠茨的公共性-Medium-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s://goo.gl/S5ECzX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