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學者指控薩依德抄襲,證明文字戰勝武力與暴力

文字-A A +A

「猶太學者指控薩依德抄襲,反而證明文字戰勝武力與暴力」發表在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456922

猶太學者維納(Weiner)指控巴勒斯坦作家薩依德(Said, 1935-2003)自傳造假,再由二位猶太學者Karsh與Miller在2008年接棒,指控薩依德1979年著作《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抄襲。

以下說明「抄襲」情節,然後解釋猶太學者處心積慮於醜化薩依德的原因,這對台灣學者與政府有重要啟示有:

  1. 薩依德的文字戰勝以色列的武力和全球影響力,更戰勝和替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原本的恐怖主義路線。
  2. 薩依德利用文字表達的著作,被流傳、被覆誦、被討論,影響國際菁英的決策,為巴勒斯坦爭取到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國(Non-member observer state)身份。
  3. 人口僅佔全球人口千分之2的以色列,原本毫無立足之地建國,卻佔諾貝爾獎得主的20%,更佔經濟學獎得主的40%;以色列得以從阿拉伯人手中搶回土地,不僅是因為被屠殺後的國際同情,更是因為猶太人的學術貢獻。
  4. 國際菁英、決策者對追求真理、學術的堅持程度,遠超過台灣官員、偽學者(偽者,發表造假論文人士)的想像;如果台灣想要爭取到國際舞台,國際學術誠信聲譽是基本門檻,下一步是產生如薩依德一般的文學家,因為科技論文影響生活方式、戰爭工具,人文著作卻影響價值判斷模式與結果。

延伸這個議題,更該檢討當今政府的「卡管」態度。


薩依德1979年著作《巴勒斯坦問題》

部分猶太人無所不用其極地醜化薩依德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二位猶太裔教授Karsh與Miller在2008年發表「薩依德勇於向權力表達真理?」(Did Edward Said Really Speak Truth to Power?)的文章,刊登於中東研究季刊(Middle East Quarterly)第14卷頁14-21,有網路全文

這篇文章引用64項參考資料,再利用以下的章節標題,逐一指控薩依德造假以自圓其說(Fabricating Facts to Fit)、偽君子(Hypocrisy)、抄襲(Plagiarist?)、對不同意見零容忍(Intolerance to Dissent)、利用爭議話題攀爬至生涯高峰(Using Polemics to Climb the Career Ladder)。最後結論:薩依德遺留的學術遺產(Said’s Legacy)傷害歐美各大學的中東學術研究。他們指控的「抄襲」,實際上僅列出二段疑似利用他人論點,卻沒有註明來源的文句。

Karsh與Miller指控的第一處抄襲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佔領,是伴隨歐洲殖民帝國在非洲與亞洲的擴張。以下二段落呈現「抄襲」與「被抄襲」內容。

巴勒斯坦問題》第69頁內容:Zionism ...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unparalleled European territorial acquisition in Africa and Asia, and it was as part of this general movement of acquisition and occupation that Zionism was launched initially by Theodor Herzl.

另一位巴勒斯坦裔美國學Sayegh (1922–1980)的1965年論文內容:The frenzied “scramble for Africa” of the 1880s stimulated the beginnings of Zionist colonization in Palestine. As European fortune-hunters, prospective settlers, and empire-builders raced for Africa, Zionist settlers and would-be state-builders rushed for Palestine.

Karsh與Miller指控的第二處抄襲是:以色列建國運動(Zionism)和其他19世紀的歐洲殖民帝國不同之處是,沒有所謂的對落後地區進行文明救贖任務。以下二段落呈現「抄襲」與「被抄襲」內容。

巴勒斯坦問題》第68頁內容:Zionism … was a colonial vision unlike that of most other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powers, for whom the natives of outlying territor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demptive mission civilisatrice.

指控的來源也是Sayegh 的論文:Unlike European colonization elsewhere ... Zionist colonization of Palestine was essential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the “native population” in the coveted country.

即使讀者完全不懂英文,光靠比對文字,就可以結論這是二位猶太學者的濫告、誣告!所以,他們在指控的標題後加上問號,即薩依德是「抄襲者?」(Plagiarist?)而且強調:如果是刻意改寫(paraphrasing)已經發表的著作,就是跨越抄襲的紅線。他們也提出零星案例,聲稱:薩依德習慣於將二手資訊來源,當作是原始來源。

薩依德的文字打敗全球的猶太學者

前述的《中東研究季刊》沒有匿名評審程序,由主編決定刊登內容,而且明白宣示期刊屬性是要保護猶太人與美國利益,藉以平衡學術界對猶太人的不公平。

事實上,猶太人在全球學術界、金融界、政治界的影響力有多大?舉世皆知!相對的,薩依德像是一隻孤鳥,他批判某些回教國家的獨裁政權,更批判西方社會對阿拉伯人的偏見,西方社會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薩依德利用文字表達的文學創作,爭取西方世界對巴勒斯坦的了解與同情,導致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放棄暴力對抗,最終促成以、巴和談,甚至促成以、巴領袖獲頒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以、巴衝突規模大幅減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甚至已經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國家。但是,很多猶太學者仍然忿忿不平於為何薩依德一個人,竟然可以打敗全球、眾多、聰明的猶太學者?在薩依德生前,他是中東、以、阿爭議的焦點發聲人物,所以,哥倫比亞大學也有人抱怨,他時常請假去接受英、美新聞界的訪問。

薩依德已經過世超過15年的今天,許多猶太學者撰寫的文章,仍然主張薩依德是恐怖主義的代言人。既然猶太人對學術期刊影響力如此深遠,我們不妨看看非學術性期刊如何評論薩依德

經濟學人雜誌對薩依德的評論

2003年10月2日出刊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出文章「巴勒斯坦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艾德華薩依德在9月25日過世享年67歲」(Edward Said, eloquent spokesman for Palestine, died on September 25th, aged 67),以下節錄部份重點。(https://www.economist.com/obituary/2003/10/02/edward-said

薩依德在美國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他譴責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他熱情、極具說服力、不屈不撓於為巴勒斯坦爭取公平與正義。他利用親身經歷,爭取世人的同情,平衡世人已經將同情目光投向以色列的現象。

薩依德」是阿拉伯姓氏,他在1948年出生於耶路撒冷,在埃及開羅與美國長大。他的父母為他取英國名愛德華的原因,是為紀念威爾斯王子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的浪漫,不愛江山,愛美人。在開羅,他因為身為巴勒斯坦裔基督徒,而被異樣眼光看待;在美國,他因為身為阿拉伯人,而被視作局外人。在1967年發生的以阿戰爭時,以色列佔領已經僅存不多的巴勒斯坦土地,他才感受到沒有國家或地方回歸的恐懼感(desolation of being without a country or place to return to)。

在以、巴和談之前,每回發生涉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暴力事件,美國新聞界都湧向訪問薩依德,他因此而被稱為「坐在檯面上的恐怖主義發言人。」當今猶太學者撰寫的許多論文,仍然聲稱薩依德支持恐怖、暴力主義。但在事實上,薩依德說服阿拉法特採取以、阿互相承認建國,最終促成雙方領袖見面和談。

錫安主義和帝國殖民主義的關係

以色列的祖先被滅國超過千年,該地區曾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歷史課本出現的古老國家統治,它在19世紀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後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土耳其戰敗,中東地區才由英國託管,才加速歐洲地區猶太人的遷移回「故土」。

猶太人向阿拉伯人買土地,猶太人利用更效率、精明、團結的方式建立家園,發展社區,衝突發生得愈來愈頻繁,更導致「1929年希伯倫大屠殺」事件。

前面提到《巴勒斯坦問題》第69頁「抄襲」內容的「以色列建國運動主義」又稱錫安主義(Zionism),主要推動者是以色列「國父」赫次爾(Theodor Herzl, 1860-1904)在1896年提出,直接動機是他親身目睹巴黎街頭仇視猶太人的澎湃示威。

猶太人已經在歐洲各地定居、成功發展數百年,為何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和猶太人回歸「故土」運動同時發生?我的觀點是:因為當歐洲各國利用優勢武力,向其他國家掠奪資源的時候,帝國主義本身也開始檢視自己,懷疑自己的國家、人民是否也被其他民族利用某種權力,執行不同型式的掠奪?造就系統性、不公平生產要素分配?

傳統基督教主張,對他人融資是「行善」,不能收取利息;但猶太人將這種「行善」視作服務,當然要收取費用。對不同信用品質者,收取不同的風險貼水,可以吸引高品質的借款人,遏止低品質的借款人…這些已經是標準的財務金融知識。

猶太人極度重視教育與知識,利用專業知識生活、牟利是猶太人的特徵。只要社會環境安全、穩定,猶太人就自然地因知識經濟而出人頭地,比其他民族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所以,在200年之前的動亂中東地區,猶太人選擇移民到社會安定的歐洲大陸,讓猶太人可以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民族特性:只要社會穩定,善用教育與知識,自然出人頭地

將以上邏輯套用到殖民帝國主義,就是:只要國家統一,善用武力與擴張,就可成為日不落國。帝國主義告訴自己,統治殖民地是在教化落後民族,猶太民族在歐洲大陸的生活模式,不也正是向其他民族傳遞教育與知識的重要嗎?

既然殖民地對帝國主義的抗拒有理,歐洲大陸國家對猶太人的杯葛、仇視也自然有理,所以導致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和猶太人「返鄉」運動同時發生。薩依德稱後者是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殖民」,這個論點被Karsh與Miller指控為抄襲。

我不是研究中東的專家,不確定我提出的「歐洲殖民帝國殖民他人的同時,警覺自己也被猶太人用某種型態殖民,所以開始強烈排擠猶太人」論點,是否已經有學者提出?如果有,依照Karsh與Miller的判斷模式,我也會被指控「抄襲」。

這種「抄襲」指控是拿枝微末節發揮,利用優勢力量杯葛他人,完全忽略《巴勒斯坦問題》表達的意義與精神。這就是鬥爭!當前台灣執政者的「卡管」,也是拿「報備」時點爭議大作發揮,置學術未來與教育精神於不顧,執政者搶到小眼睛、小耳朵的上風,賠掉的是台灣的國際學術聲譽。對造假論文官員的保護,已經賠掉台灣的國際學術聲譽,卻還出現更糟的「卡管」鬧劇!我很難想像下一步將如何?

「卡管」的影響絕對不是一時的,它會成為模式與範例!當國民黨執政時,國民黨也會對理念有所疑慮的國立大學校長當選人「卡」之;當國民黨鍾愛的官員被證明論文造假時,國民黨政府也將比照辦理,力挺到底!

後記

學術揭弊受挫,被鏡週刊陳柔瑜陷害,但人活著,就該想辦法對世人做出貢獻。鏡週刊陳柔瑜的卑劣、下賤敗類新聞記者行徑,導致我的學術揭弊失去正當性與可信度,我暫時從事文學類評論,也為大學指考數學題解題。鏡週刊社長是前壹週刊社長裴偉,永遠的敗類新聞業行徑。

第1題 https://youtu.be/h73iP9q30Rc

第2題 https://youtu.be/VDmiZG7xQHc

第3,4題 https://youtu.be/aTk0B-_YYUE

第5題 https://youtu.be/JM_H3u2zqD4

第6題 https://youtu.be/fTCIPfTjQtI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7.13

robertjcliu

加入時間: 2016.07.13
9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猶太學者指控薩依德抄襲,證明文字戰勝武力與暴力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