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056,我們的根 — 文樂部落體驗
拉弓、填箭、瞄準、射擊,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操作著排灣族獵人的傳統竹槍,這是大仁科技大學「排灣族語言與文化」課程中,文樂部落參訪與射箭體驗的戶外教學。6月3日一早,20多名大仁科大的師生從學校出發,前往屏東縣來義鄉的文樂部落踏查。文樂是由望嘉部落分出來的聚落,具有箕模人血統的排灣族。排灣名為Pucunug,含有深思、慎事、勇敢、果決的意思。該部落的運動與藝術人才輩出,無論在田徑、球類、技擊、舞蹈與藝術方面都有傑出的人才和出眾的表現。歌手動力火車與Boxing樂團,即是來自此部落。目前部落有293戶,1,008人。
至誠的迎接,除穢儀式(Semapuiy)
此次活動由部落的鳩浙恩澇文教協會負責接待,抵達時,部落的女祭師莊智玲即以傳統過火除穢儀式迎接大家:在燃燒著樟木的火盆旁,祭師念著咒語為大家祈福,接著大家一一跨過火源完成儀式。在排灣族的習俗,過火可驅惡靈,也透過煙把每個人到來的訊息傳至天上的祖靈,得到祂們的庇祐。
鳩浙恩澇文教協會為該部落最有活力的單位,致力於排灣文化的復興與社區營造發展,該協會的理事長莊智惠表示:「我們當初最主要是,能夠把我們自己文化,最實際的東西記錄起來,然後交給我們這邊當地部落的孩子們。就是希望能夠留下一些資料。因為目前我們一些部落的耆老,慢慢地都已經離開了。如果我們不試著把這些紀錄留下來的話,可能要詢問,之後也很難。所以我們就是利用我們自己協會的一些力量,把這些我們最實際的東西能夠保存下來,來作些記錄,然後把這些紀錄留給部落,跟學校的一些孩子們。」
消失的場所,乘風處(Aivaliyan)
協會執行長莊文仁帶領大家來到一座建築物旁,介紹著:「這是我們的乘風處。實際上它原本的名字叫做Aivaliyan,就是風來的地方。」乘風處為兩層的竹架結構,是頭目們的談判場所。當時頭目在底層席地而坐地談話,當喝醉時,就會到上層樓乘風休息。其實乘風處已經失傳了一百多年。「日本殖民政府他為了要殖民我們所有的原住民,他認為頭目不能集合所有的部落的人。這樣會擴大整個原住民的實力,所以要求把這個東西拿掉,不准我們蓋。」鳩浙恩澇協會根據耆老的口述,慢慢地把乘風處還原重建起來。
海拔1056公尺之處的岩石,祖靈屋(Vineqacan)
在乘風處對面有棟外觀不起眼的石板建築,祂卻是整個部落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稱做祖靈屋。部落裡的大小事皆需要來這裡祈禱、問卜,並作成決定。由於祖靈屋是神聖的地方,若未經允許是不能任意拍照和參觀,執行長再三交代在祖靈屋前不可嬉戲:「這個地方,為什麼我會講說不要去說一些玩笑的話,因為祂帶有一些祖靈的規範,然後祂會告訴我們未來的方向怎麼走。」祖靈屋裡面,供奉著一片從海拔1056公尺、由祭師請下來的岩石,被問及為何選海拔1056公尺之處的岩石?執行長回答著:「我們(舊部落)的海拔現在是1056公尺,然後回(來)到這裡」。
深烙的記憶,文樂遷村(Idjiyu)
文樂原來位於現在部落後山的海拔1056公尺處,民國38年8月在狂風暴雨中,聚落所在地的後山土壤發生嚴重龜裂,隨時可能發生山崩,於是有了遷村計畫。經地方長老仕紳熱烈討論後,選擇兩處遷村地點:一是文樂現住地,另一為Tjaurangav聚落下方空地。後來村民一致認為現今村莊的位置較為理想,自民國40年開始遷村,至41年遷村完畢。在102年,鳩浙恩澇協會發動「遷村一甲子文樂排灣返舊部落尋根」活動,村民回到海拔1056的舊部落,合力背回兩塊大石頭,放置在村內文化聚會所旁,並且刻字紀念,時時刻刻提醒後人他們的祖先的地方。執行長:「舊聚落上面,因為地質的改變,然後地質鬆脫,所以在經過宗長的整個討論與協議之後,最後我們整個部落在自已的同意意願下,實施遷村。是從40年開始做遷村的動作,到41年才全數遷完。到現在剛好是六十週年,所以我們上次在做整個遷村60週年活動裡面,就把這個山上的基石帶下來。你看到這個、大的這個有沒有?是不是有三根羽毛跟這個?這個石頭是經過部落的老人家跟年輕人從山上這樣扛回來的。」
瀕臨失傳的技藝,板岩烤芋窯(Le'u)
排灣族以米、小米、甘藷與山芋為主食。由於在山中野山芋長滿各處,於是山芋成為排灣族的料理之一。山芋頭是耐旱的植物,播種後6個月就可以收成,不需特別的照顧。吃不完的芋頭為了怕壞掉,族人會把芋頭製作成芋頭乾。將新鮮的芋頭烘烤乾,可以保存三年以上,芋頭乾可以臼搗成粉,作為傳統食物「奇拿富」的主要材料,也可成為打獵上山時輕便的乾糧。現代的芋頭乾大多使用電爐來烘乾,使得傳統烘焙古法漸漸失傳。協會為了保存傳統烘焙技術,在文樂國小內搭建一座傳統烤芋窯,完全由石板砌成。古老的板岩烤芋窯蘊藏著祖先智慧的結晶,有先進的重力與對流原理:梯形斜坡式的烤架設計,使選篩及排放山芋,可達到省力效果;而前低後高的結構,有利空氣的對流,使得火源均勻又旺盛。最後以九芎或相思樹當柴火,讓烤出來的芋頭香氣十足也更有甜味。執行長:「它外吸、內吸會把所有平均的熱度導流在這個全部。所以原住民老人家,我們都講老人家笨笨的,結果到最後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笨笨的。」也與學員也示範烤乾山芋的剝皮方法,兩人一前一後和諧舞動著手上的竹篩,快速地褪去芋頭的細皮。該協會不斷地傳承的前人生活的智慧,教育著後代子孫。
深情與能力的展示,送情柴(Papuljiva)
一只鑽戒定永恆情,在排灣族眼中,卻沒有一綑柴來的有意義。送情柴是排灣族傳統風俗,男方扛著柴火送到女方,代表定情;獨自在深山中砍伐與收集最好的柴,也象徵男子成年了,可以照顧家人。女方會視男方送來的木柴多寡,評量男方的誠意,考慮是否同意將女兒嫁出去,如不滿意,男方還會繼續「加碼」。至於男方送的木柴,也不是隨隨便便挑的,而是九芎木,因為九芎材質縝密燒得久,象徵愛情堅固及長長久久。女方接受情柴後,也會回禮,以糕點與小米酒招待,雙方親友也趁機會互相了解,奠定親友間的情誼。十多年前,文樂把中斷30年的送情柴風俗恢復起來,並每年開班傳授年輕人送情柴的技巧。執行長示範著扛情柴的方法,同時預告今年文樂部落送情柴活動的教學日期:「要來參加我們的,從我們情柴的砍跟綁、跟送,我們砍的課程是6月30號,你要來,就直接來。」
就地取材的獵具,排灣族竹槍(Arupanaq)
竹槍是排灣族早期射魚的工具,因為操作方便,現在成為訓練小孩子當獵人的入門武器。雖然結構有點複雜,但是用一根三節的細竹,就可以做出一把竹槍。執行長仔細地教導如何DIY竹槍:「竹節這段,你只要把這段取下來,就會變成這個板機。然後你只要把後面這個地方,就是它,你不是取了一段,兩段嘛!在它最後面那段的地方,再切個小小的斜片。只要把這個,往那斜片插進去,然後這個往這個小洞口這邊插進去之後,以後用,以前是用我們那個血藤繞著,因為現在血藤難找,我們都用最便宜的方式。」執行長細心地糾正學員的射擊姿勢,同學忐忑的學習,專心的射擊,最後紛紛地得到精美的射擊獎品。
異族文化與宗教入侵,傳統文化陷危機
文樂部落靜靜地躺在山腳下,同學們的歡笑聲,劃破了街道的沉默。佈滿整個村莊的奇異圖驣,透過執行長的耐心解釋,我們了解到排灣的婚禮習俗,以及互助與分享的部落精神。我們拜訪了獵人之家、頭目之家、靈媒之家、以及歌手動力火車與Boxing的住所。偶爾,擦身錯過排灣語交談的居民,讓我們感到彷彿進入到另一個國度裡。文樂部落位於第11林區的山腳,由於對外交通便利,與外界交流頻繁,原有的完整的部落文化與社會結構逐漸瓦解。近年來部落長老的相繼凋零及部落人口不斷外流,造成傳統文化的流失與斷層。由於傳統宗教已式微,部落內宗教生態以長老會、天主教,基督教為宗教信仰。執行長指出:「宗教的引進之後,很多的傳統的信仰跟我們宗教的信仰,就最後變成是:我信了宗教信仰之後,我就不能去參與你的傳統信仰的部分。因為很多東西都變成:他老一輩的知識,傳不到他底下直接的孫子。那我的理念就是希望說,從我們這邊來,去教你那些孫子,然後不會影響到你本身,不管你是甚麼信仰的,不會去相互衝突。」由於對民族的熱愛,鳩浙恩澇文教協會致力於文化的重建與服務部落,希望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化解目前宗教上的衝突,進而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除此之外,執行長也透露目前著手於祖先箕模族的尋根計畫。這次大仁科大的部落體驗,我們見證到排灣文化的美好,也對該協會由外來社會的肯定與聲援,喚醒青年投入部落事務,讓部落青年們重新找回部落的角色與價值,使原住民文化風華再現的決心感到汗顏,身於漢族的我們,迷失於當前五顏六色的繽紛社會,甘心做失根的蘭花,遺忘駔先的優良的傳統與文化。相較鳩浙恩澇文教協會的執著,我們必須見賢思齊,努力追尋先人的足跡,傳承我們的文化。
感謝與分享,同學的回響
「感謝原住民委員會,課程補助我們來到文樂部落這邊,觀看一些他們的風景習俗等等…也感謝老師帶我們來這邊,看一些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也教我們怎麼用語言去跟別人溝通。」
「蠻滿意的,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就蠻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來到這個文樂部落。也體驗到射箭,拿到一個獎品。然後,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到這邊,體驗他們的文化,然後幫她們分享出去。」
「我覺得可以認識不一樣的部落是很難得的機會。」
「我要搬情柴去她家,從這裡搬到彰化!」
公民記者OY 屏東來義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