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湘翊、陳思媛/台北市報導】位於萬華南機場忠恕社區的地下室,有一個像是秘密基地的空間,居民隨時可以來聊天,小朋友隨時能到這裡玩耍,這裡是地下勞動合作社所經營的基地「南機拌飯」,除了作為工作室,基地成員也會不定期推動一些計畫,希望讓這裡成為推廣議題的基地和居民互動交流的空間。
自由工作者的互助平台
地下勞動合作社是由一群想要創造社群共享、共好生活的人組成,希望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合作平台。每位工作者都有各自關心的議題,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能力獨自完成有關議題的專案,共同創辦人李仲庭表示,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工作者之間能互助合作,完成不同的專案。
地下商號在基地的一個角落,展售和組織理念相近的書。 攝影/蔡湘翊
在空間改造的專案中,李仲庭接觸到共享經濟、共享空間的議題,他想要找一個能實踐想法的行動基地,透過朋友牽線發現南機場二級整宅地下室的閒置空間,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認為萬華有許多組織,所以有足夠的社會資本去支持許多實驗性的行動。
尋求空間共享 建立南機拌飯
二O一六年,地下勞動合作社將地下室的空間整修,建立共享空間和社區廚房,取名為「南機拌飯」。他們也秉持著經濟共享和空間共享的理念,和其他共駐團體推動許多計畫,像是萬華社區食享計畫,在每個星期四召集同樣有辦社區共餐需求的組織,例如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等,到直興市場跟攤販收取當天沒賣完的食材,如蔬菜、水果、熟食等,經由南機拌飯整理後,由各組織帶回需要的物資,透過食物這項媒介,讓萬華各個組織有彼此交流的機會,除此之外他們也會挑選蔬菜、肉類等,為隔天的送餐做準備。
社員廖宏翊(左)和施舜仁(右)拿著南機拌飯的文宣。 攝影/蔡湘翊
另一項長期推動的計畫,是每三個月舉辦一次的培根市集,串聯萬華在地組織,建立關係和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居民可以藉此認識更多萬華的組織,「例如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平常在做兒少照顧的組織,家中沒有小孩的居民,不會接觸到這個單位。」社員廖宏翊說,利用市集這一種比較軟性的形式,透過買東西和聊天,認識到不同組織在做的事情,以及生活上跟組織的關聯。
食享計畫 拉近社區居民距離
南機拌飯除了作為萬華組織間的交流和工作室之外,也希望和忠恕社區居民有更多的互動,像是每星期五的社區送餐,透過在直興市場收集的食材做成便當,送給社區中的獨居老人或是經濟弱勢的朋友,一方面食物能有更多被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能在社工資源比較缺乏的狀況下,有社區訪視的機會。
「曾經有人質疑我們一個星期才送餐一次,能發揮怎樣的效果?」施舜仁說,送餐過程中除了能和居民交流互動,還能了解他們的需求,或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例如之前有一位阿姨,她其實並不是那麼需要送餐,但阿姨很喜歡透過每次送餐跟他們聊天,有一種被關心的感覺,讓阿姨覺得很開心。
廚房志工和社員們為社區送餐所準備的便當。 攝影/陳思媛
社區送餐只是地下勞動合作社的其中一項計畫,其他還包含地下商號的經營、每月有定期的小家電維修、每星期六有小朋友的課程,以及不定期發起議題的討論等,例如去年討論的議題是社區樓梯是否要加裝止滑墊。
對於議題討論的成效,社員施舜仁說:「我覺得有滿多居民沒有真正習慣討論公共議題這件事情,畢竟這邊住滿多長者,他們過去沒有這樣子的習慣。」忠恕社區在五、六O年代完工,當時不盛行社區管理委員會,所以他們覺得這些公共事務應該是由政府負責,一直沒有長期溝通討論的平台跟習慣,廖宏翊說:「希望透過敲門讓居民出來講點話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有人在做這件事。」當漸漸有人發聲,未來居民就會自發性的討論關心社區,以及為社區做出更多的改變。
相信共享與共好 穩定合作社運作
「不論是合作社本身或是在經營的空間,其實都是很實驗性的。」李仲庭說,目前的規劃是穩定合作社的營運模式,用這兩年累積的經驗將事情制度化。做為一個自由工作者的合作平台,他也想將經驗系統化或文字化推廣給其他人知道,他們嘗試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社群共好的經濟世界。
對地下勞動合作社來說,南機拌飯不只是工作室,也是一個地方性的社群基地,把工作室經營成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在管理上是一大挑戰,會有很高的風險和成本,像是任何人都能下樓使用空間,但不一定有社員當時在場對空間做維護或整理,所以除了讓大家享用以外,經過兩年來的經營,他們開始有一些想法,像是分工方面或是尋求更多的使用者分攤管理成本,李仲庭說:「形成一種社群共同去分攤一個社群基地的小小文化。」如同南機拌飯這個基地,需要更多的組織加入,他認為這是一個文化的觸動,有很多機制要慢慢建立。
採訪側記
在南機拌飯採訪的過程中,隨時會有居民走下來聊天或借東西,廖宏翊和施舜仁都會跟他們聊天,且關心他們的近況,和張媽媽準備送餐的便當時,就算廚房的悶熱讓他們滿頭大汗,依然可以互相的開玩笑,我想這些互動,就是南機拌飯能吸引居民來這個空間的力量。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