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家開畫廊 藝術生活化 ( 六 )
畫家的家開畫廊
藝術生活化 ( 六 )
(圖片來自 水彩畫家 謝明錩臉書 )
買新車很高興,可是一落地就變成二手車,馬上折價。收藏畫家的作品會不會有同樣的問題? 甚至折價更高?
台灣缺乏藝術品流通的機制,透過畫廊不但抽成費用很高,畫廊檔期滿滿,也不喜歡賣一幅兩幅的舊畫。台灣藝術博覽會剛剛結束,適合來討論這個議題。
看到水彩畫大師謝明錩的臉書,看到他被作品圍繞的喜悅,突發奇想,
為什麼不請畫家在家裡提供一個作品流通的機會? 例如,每年舉辦一次,讓以前被收藏的作品有流通的機會,無論是交換或轉讓。同好聚集,即便都沒有成交也像是個光榮的回顧展。
這有幾個好理由;
一) 收藏的作品想要割讓流通的原因很多無須討論,由畫家自己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可以保證作品是真品。市場上假貨很多,高科技的噴墨印刷可以印在任何紙張或畫布上面幾可亂真。
二) 畫家提供這樣的交流機會就好像售後服務,可以收取較小的費用,就能讓以前的收藏者有流通的機會,更讓一些以前下手太慢的買家,有機會可以買到他以前心愛的作品。畫家看到幾年前幾十年前的舊畫,應該會有女兒回娘家那種溫馨的感覺。
三) 畫家的新作品源源不斷還會出現,過去或早期作品已經變成絕版,想買的人很難買到,想賣的人沒有門路,除非是拍賣場等級的作品被當成投資或投機看待,這對一般性藝術推展是沒有效果的。藝術家大概也不希望他的作品要死後才被藝術市場加倍喜愛。例如2018年9月30日 蘇世比將有個現代藝術拍賣,一幅趙無極(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 1964 年作品 尺寸 200x162 cm 標價 NT120,000,000。
四) 既然是藝術市場,流通才能活潑發展,對畫家或收藏者都是正面的鼓舞。
歡迎聽聽各種意見和想法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8-09-1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