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弱勢修繕房屋 也為自己「起家」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傅觀、趙怡然、高珮喻/台北市報導】起家,台語發音為「khi-ke」,是成家立業的意思。「起家工作室」將一群有修繕專長的「無家者」(Homeless),組織成專業工班,希望改變外界對遊民無所事事的印象。這些無家者的專長包括水電、油漆、裝潢、搬運等,工作室提供修繕器具與案源,除了接洽一般家戶修繕,更以弱勢家戶為目標,幫助弱勢家戶整頓居所,也讓工班師傅發揮自己的專長,找到第二人生。

集結修繕師傅 起家創立Homeless工班

為無家者發聲的「芒草心協會」是孕育起家工作室的搖籃。芒草心創辦人張獻忠原為社工,他看到許多無家者過往是工班師傅,身懷技藝,然而,可能因為不善經營自己、不諳人情交際或是健康狀況,空有一身能力卻找不到工作,因而流浪街頭。當時,張獻忠就有幫這群師傅成立工班的想法,這個念頭直到他離開政府部門、創立芒草心協會且協會穩定後,才付諸行動。

二〇一五年,芒草心以「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幫助起家工作室成立,無家者工班上路。一開始,協會尋求一筆二十萬元的小額經費,利用這筆錢購買基本修繕工具,慢慢接洽原本認識或由社工推薦的師傅,摸索營運模式。

對協會來說,籌備之初最大的困難是「協會的工作人員根本不會做工」,起家工作室負責人許哲韡說:「在初期,反而是師傅幫我們很多忙。」因為協會中的大家都沒有經驗,師傅帶著技術而來,所以會告訴他修繕上的知識,例如,裝水龍頭需要什麼器具、如何安排施工順序、該怎麼分辨工具好壞。藉由溝通、學習,起家跟師傅們一起克服這個門檻。

在整個運作流程中,起家就師傅的建議購買修繕工具,同時在接洽一般修繕案時,為師傅爭取更高的薪水。另外,也要尋求能讓師傅發揮所長的案源,許哲韡解釋:「有些案子比較複雜,我們的工作就是跟案主溝通,直到將工作分類、整理成師傅們確實能負擔的程度。」透過這些協助,起家給予師傅系統上的支持。

起家工作室發起募資時以木作工藝品作為回饋。 攝影/趙怡然

這筆經費讓起家執行了幾個一般家戶修繕的案子,得到一些獲利,同時以較低價的費用幫助了一些弱勢家戶解決油漆、水電問題。不過,當工具漸漸齊了、經驗也正要累積時,錢用完了。因為專案規模小,許哲韡嘗試向政府申請經費卻處處碰壁,恰好台大創創學程得知這件事,便來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二〇一六年,由台大創創學程學生負責包裝故事、行銷推廣的募資計劃上線,從此,藉由小額募資,起家工作室也因此獲得金援,讓工班能夠運作下去。

助人也助己 以技術牽起與人的連結

「自助助人」是起家工作室的核心理念。

社會眼光常把無家者視為需要幫助、無行為能力者,但其實透過支持、鼓勵,一部分的無家者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術去爭取一些薪資。相對地,獨居老人、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等弱勢家戶可能缺乏經濟資源,沒有足夠的錢改善居住環境。起家建立師傅與弱勢者的橋樑,讓師傅用專業技術幫助弱勢家戶整頓居所,在這個過程中,工班師傅與人建立連結、自信,弱勢家戶也獲得改善,共創更好的生活。

無家者張健民的家鄉在屏東,原本的職業為沙發床師傅。五十歲那年,他來到台北後求職屢屢受阻,「沒有人給我工作,雇主說他們不想要請年紀這麼大的工人,雖然有留下履歷表等通知,不過都沒有下落。」平常,張健民在龍山寺一帶活動,他當過一些臨時工 、陣頭,也在馬路口當廣告單派遣員。

張健民透過社會局接觸到起家工作室,初次接觸起家後,發現自己會做工班裡的工程,抱著「試試看也好」的心態加入,一做就是三年。在起家的專案中,張健民是拆除師傅,他說,起家的工作是讓專業的師傅能夠找到新的工作,「只要起家聯絡我、給我工作,我就會繼續為他們做。」

張健民過去是沙發床師傅,因年紀大找不到工作而流浪街頭。 攝影/趙怡然

有次快要過農曆年,張健民還特別探望之前他協助修繕住屋的屋主阿嬤,他跟阿嬤說:「阿嬤,這個房子我幫你整理好、修理好,這樣你住的比較舒適 。」對張健民而言,起家工作室給他帶來很大的改變,因為「我有這份能力幫助別人,我也覺得很棒、很快樂 。」同時,一份能勝任的工作讓健民先生有了目標,心情與精神都變得比較好,否則過著起居都在室外、整日漫無目的的日子,讓人沮喪,也容易胡思亂想。

看見改變 成為無家者的支柱

起家成立近三年,前後接觸三十餘位師傅,許哲韡提到,師傅流落街頭的原因很多,除了不會經營自己,身體問題是另一個根由。有些師傅年齡漸長,或過去曾受到工傷,很難在靠體力吃飯的工地現場找到工作,即便師傅技藝堪稱精湛,一樣會因為健康問題而失業,於此同時,像起家工作室這種非營利團體的協助就非常重要。

「師傅可以從我們的專案中累積經驗,累積到一定的經驗後,他們甚至可以自己去幫別人做裝修。」許哲韡說,有師傅累積了裝修小套房的經驗,現在他已能夠獨立接案,且賺取足夠支撐生活的薪水。即便師傅獨立接案,起家仍盡力支持,如果師傅們要借工具,起家還是會協助。

在參與起家的過程中,許哲韡亦能感受到師傅們的轉變。平常在公園、街上看到無家者時,會覺得他們想把自己藏起來,不過,當進入工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許哲瑋說,師傅們會跟他討論工程,他能夠感受到師傅們想要完成的意念,「不會遲到」是讓許哲韡印象深刻的點,常常是他自己遲到,而師傅們早就在工地等待。師傅們口頭不會說自己更有自信,但就是能從態度上感受到他們的改變,「尤其,當師傅們感受到這個工作是在幫助人的時候,他們很願意多做一點。」

許哲韡說,參與起家最大的收穫,是「有更多機會去看跟你不一樣的那些人。 」攝影/趙怡然

持續著重修繕 既成家也立業

在起家工作室成立之初,許哲韡只是抱著「Homeless這個領域沒有人做過工班」的嘗試心態加入,隨著工具與經驗累積,他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很多理念層面與實際層面的取捨與配合。」

對於起家工作室未來發展,許哲韡期望能與其他關注弱勢關懷的民間團體合作,如伊甸基金會有在做身心障礙修繕,他們會跟廠商配合、找工班,而起家就能成為他們的工班。但回到根本,起家目前仍會將目標著重在做好修繕,因為修繕專案不但能賺錢,同時對師傅的自我實現有所幫助。

此外,起家工作室想強化「弱勢修繕」,把自助助人的精神繼續往上推。許哲韡發現,師傅們當然不像社工具有專業的技術與知識,但因為在某個階段他們都經歷過這樣的生活,他們非常能夠同理弱勢者,「自助助人的過程是很療癒的,這些師傅走進弱勢住屋的時候,他們比你還了解狀況。」許哲韡說。

「成家立業」也許不是弱勢者與無家者共同的目標,然而,幫助弱勢者「成家」,讓居住環境獲得改善;讓無家者「立業」,為師傅帶來穩定收入,於是,「起家工作室」為雙方導入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自助助人不僅讓無家者翻轉對自己的想像,也給師傅們自我實現的機會。攝影/趙怡然

採訪側記

張健民一身黑色服裝,由於察覺他不諳國語,因此全程以台語進行訪問。他笑得十分靦腆,有問必答,訪問到一半,我突然發覺他應該是特別洗過澡、打理過自己,慎重的看待我們的到來。聽他敘述自己的經歷與心情時,我多次覺得,也許難得有人這麼認真聽他說話,所以他小心翼翼地、興奮地、流暢且完整地說出可能很久沒有向外人表達的心裡話。與健民先生約在龍山寺前廣場,誠實地說,在訪問之前我對遊民聚集之地並沒有好感,甚至擔心無法與受訪者溝通,然而,預設並未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久違的且愉快、動人訪問。

延伸閱讀

舊物革新創商機 街友不再漂泊

人生百味 讓街頭多一份溫暖

剩食變盛食 點亮台北街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寶島報報

一起加油 @ 把愛傳出去
https://www.peopo.org/news/376689

寶島報報

一起加油 @ 把愛傳出去
https://www.peopo.org/news/376689

5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8則報導
2,263則影音
70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2,465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3,013
推:
0
回應:
0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6,558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5,794
推:
24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3,729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6,194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10,131
推:
2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919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9,93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4,992
推:
2
回應:
0

幫弱勢修繕房屋 也為自己「起家」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