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灘出發 喚醒民眾環保意識
【記者姜期儒、陳思璇 綜合報導】不賞日出,不觀奇岩,來到基隆祕境阿拉寶灣,這群人沒空欣賞眼前美景,而忙著與石頭間的垃圾奮鬥。原來這是關心基隆的在地組織 TED×Maritime Plaza 於6日舉辦的「淨來可好?」淨灘活動。阿拉寶灣因落石問題封閉長達七年,直到今年八月才開放。主辦方盼能利用他的知名度,打破地緣限制,讓基隆以外的民眾透過淨灘活動了解海洋廢物的問題。
TED×Maritime Plaza共同創辦人楊明仁:「我們會希望說這次的淨灘活動,可以帶到一些過去沒有參加過淨灘活動的人,來參加我們這次的淨灘活動。所以我們會選擇在這一種比較,平常需要預約,比較難進入的景點,然後藉由阿拉寶灣這邊的美景,來吸引到更多的人來參加淨灘活動。」
為何長年封閉的阿拉寶灣仍會有垃圾?資料顯示,海洋廢物不僅來自海灘,更源於河流及洋流的汙染。海洋廢物的來源可能超越縣市,甚至於國家的分界。尤其阿拉寶灣的海岸地形,更容易使垃圾堆積。淨灘行動是否能趕上海洋廢物生成的速度?對此現象,主辦方認為淨灘的教育意義多過實質意義,但參與民眾卻有不同的想法。
民眾陳文玲:「本來會用環保杯的朋友,他本來就是會使用環保杯的人,所以我覺得促進(環保意識)這件事情可能還好。可是我們比較希望是,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自己信仰的這個環保這件事情。」
民眾劉小姐:「撿垃圾當然很重要,而且也非常有效,他可以馬上就是把垃圾就是從海邊清除。但是如果這樣再搭配講座或工作坊的效果,或甚至是觀賞紀錄片,然後讓民眾可以把真的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帶回家,我覺得這是最好的。」
淨灘治標不治本,只涉及下游減塑行動的淨灘,無法讓民眾全面了解海洋廢物議題。
海洋公民基金會淨灘淨海與環境管理負責人巫佳容:「只能靠我們這種NGO團體或者是研究單位去做的話,其實能做的東西很有限,如果可以全民參與一起建構起來的話,也會是一個很可觀的數據量,所以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很需要民眾的參與。」
政府雖已推行多項減塑政策,但仍需教育與大眾參與,才是解決海洋廢物的關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