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第四屆「甘苦生活節」 呼籲用行動助貧

文字-A A +A

 

   進口垃圾導致台灣回收價格瀕臨崩盤議題持續延燒,弱勢家庭生計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中,家庭月收未滿1萬約16.6%,有工作困擾的家長達29.1%,從事長工時低收入的非典型工作居多,資源回收即為其中一項。這些隨手丟棄在街邊的保特瓶、紙箱等,對你我來說雖是不起眼的垃圾,但對弱勢家庭而言卻是換取溫飽的寶物。家扶基金會2018年第四屆「甘苦生活節」舉辦《甘苦挑戰-都市尋寶》活動,首場於今日(10/20)在南台中家扶登場,從事資源回收弱勢家長分享箇中技巧,百人參與拾荒體驗,參與者苦嘆:「我們這麼多人一起撿,才撿到這一點點,他們怎麼辦?」深深的感受到弱勢家庭生活的辛苦和不容易。

    年逾60的阿泉爸爸,現為家扶基金會的扶助對象,原先從事噴漆工作,後因手不能用力無法繼續,轉而和太太一起從事資源回收,至今約有十個年頭。多數時候,都是阿泉爸爸獨自騎著機車穿梭大街小巷,尋找撿拾回收物,太太和孩子就在家中幫忙分類,「如果夫妻兩人一起出門撿,就載不了太多東西了,」阿泉爸爸說。

    近期因太太健康狀況不佳,經濟重擔落在阿泉爸爸身上。為了方便照顧太太定期回診就醫,阿泉爸爸選擇繼續從事工時能彈性調配的資源回收工作,只要有出門撿拾回收,經常早出晚歸。阿泉爸爸對於回收分類整理做得很徹底,甚至可以說很細緻。他表示會耐心將廢家電拆解,把鐵材、電線等能回收的東西分類好,再將一條條電線割開抽出銅線,因為金屬類能賣較高價。現已熟練到一台風扇大約20分鐘可以被他拆解完畢,話中有著自詡,但也透露出淡淡的哀傷。

    今日現場有百人參與拾荒體驗活動,活動中挑戰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撿拾回收物,其中來自一中及衛道的同學說因為只有一小時,到底要如何才可以撿拾到最多錢,整組集體動腦規劃,另一組由三商美邦人壽組成的「拾荒精英隊」表示,今天太陽很大,大家一家家向店家詢問有沒有回收物,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店家、民眾都好有善心,覺得自己這一次參與拾荒體驗挑戰,是開啟一個人與人之間連結善心的機會。目前就讀台大醫學院的錢同學說他們這一組在尋寶過程中發現一包很大包的垃圾,大家迫不及待地打開,裡面的味道馬上漫出來,非常不好聞,但是大家仍然很認真地翻找裡面是否有寶物取出來。

    今日百人拾荒挑戰一小時總共換得1,736元,但是平均下來1人收入只獲得17元,換算成便當只有24個,其餘78人皆要餓肚子。當挑戰者聽到計算價格為鐵罐一公斤7元、鋁罐/寶特瓶一公斤6元、紙類一公斤居然只有2元時,挑戰者一一大喊好少喔!我們撿到肚子都很餓了喔!深深體會到撿拾回收者辛苦和不容易。家扶基金會也觀察到這些年大環境變遷,回收業的價格與條件也逐年下降,相同公斤數但能換到的金額變少了,對於阿泉爸爸這樣以回收為生的人來說,生活更加困窘。

    《甘苦挑戰-都市尋寶》活動現場同步展出2018年《甘苦生活節-甘苦印象展》,其中「拾荒」主題是唯一同時出現於家扶孩子、社工與一般民眾的創作中,有別於民眾攝影作品瀰漫愁苦氛圍,孩子與社工作品更多是呈現在「貧」頸中積極與樂觀的一面,孩子說道:「樂觀的阿嬤,一邊撿垃圾回收,一邊巡視村子,讓大家有美麗乾淨的村莊。」家扶基金會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弱勢孩子翻轉清貧至少需要5~10年時間,這條路途辛苦且漫長,即使不容易,他們依舊保持著積極樂觀態度,這次甘苦挑戰,期盼讓民眾對弱勢家庭的困境有更多了解,一起匯聚愛心,縮短孩子脫貧時間!《甘苦挑戰-都市尋寶》第二場活動將在11/17(六)於台南登場,歡迎民眾踴躍報名。(網址:https://tw.bid.yahoo.com/item/100501280208)

 

※家扶捐款管道:04-22061234*115、家扶官網、LINE Pay、萊爾富Life-ET、OK超商OK.go

※家扶基金會第四屆「甘苦生活節」https://endpoverty.ccf.org.tw

  10/01~10/31線上《甘苦印象展》

  10/15-10/25 點亮孩子星光 明星公益簽拍

  11/17(六)《甘苦挑戰-都市尋寶》(台南場) TEL:06-2506782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0.12.21

家扶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10.12.21
451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家扶第四屆「甘苦生活節」 呼籲用行動助貧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