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圳的特色─三大水橋

文字-A A +A

取自楠梓仙溪乾淨水源十八公里長的「旗山圳」,一直保持著充足水源,灌溉旗山由北至南的農田,及過去也供應旗山街的自來水。先是在北邊地勢較高的杉林、尾庄交會地築土壩,攔截楠梓仙溪水進入渠道,再到圳溝,才隨著地勢及山形的坡降蜿蜒而行,若遇到溪流或溪溝便築起大大小小的水橋穿過,遇到山則鑿隧道,進入山的那一頭銜接的圳溝,再順勢而行。灌溉則創設了不同大小和功能的水閘門,分區分時分配水權及水量供給,已成功彌平了過去上下游水權之爭的械鬥。

大正九年(1920)日本技師從設計到施工,完成了高聳矗立在溪流上方,全橋採RC混泥土結構施作完成,在旗山圳流域中,便有三條給圳水走越過寬敞的溪流的空中大水橋。水橋至今,將近百年的歲月裏,依然堅固如初,毫無破損及不會漏水,堪稱優良建築。

第一條為西圓潭通往六張犁的西圓潭水橋,橋高10公尺,全長約79公尺、寬約1.5公尺,穿過口隘溪。79公尺的橋樑做成長方體的六節加蓋暗箱式的水道,下方設五個兩對五角柱體倒V字型粗大水泥柱,且在中間處做橫樑來強固柱體,並以RC混泥土打入岩盤支撐水橋,近幾年橋墩底下岩盤裸露處有些損壞,所以底部再以大、小橢圓柱階梯式RC混泥土順著水流方向固定,形成堅固硬朗、的建築體。

第二條則在頭林穿過野溪的頭林水橋,橋高10公尺,全長約56公尺、寬約1公尺。橋樑作成長方體做成為四節加蓋暗箱式的水道,下方設四個兩對長方體倒V字型粗大的銜接水泥托盤支撐水橋,且在水橋下三分之一處做橫樑來強固柱體,並以RC混泥土打入岩盤支撐水橋,穩固整段水橋基底。如此暗箱式的水道在接近出口處,安排一段以口琴鍵盤開口式箱涵呈現,可以看到流動的水流之美。

第三條便是穿過武鹿坑的武鹿坑水橋,橋高12公尺,全長約53公尺、寬約1公尺。橋樑作成長方體做成為三節加蓋暗箱式的水道,結構與頭林水橋相同,在進入暗渠後,安排一段採口琴鍵盤開口式箱涵呈現,一開始便可以看到流動的水流之美。

而且三座水橋在入水口處皆設有進水和排水閘門,用於控制及穩定進入水量的大小,不致氾濫成災,且在渠道出入口寬窄設計變換,來控制水流速度,讓水流快速地出入水橋,並保持和緩適宜的流速進入圳溝,輸送到全旗山使用。不僅如此,卻也成為另一條方便通行的捷徑及替代道路,因而感受到人在上走,水在下流的特殊感覺!其實,早期農人為省下時間,常擔著香蕉、木柴、番薯....等作物,走過這一米寬、三層樓高的水橋,才管不危不危險呢!甚至連牛身也如此,載著一車稻穀通行,若遇到對面也有人要過時,便會發生危險有趣的小插曲;或是當村莊的聯外道路壞掉時,愛看戲的阿嬤總是會趁著夜晚閒暇,相邀三五成群摸黑走過水橋去戲院看戲,成為生活中小確興的快樂;又有時小孩子愛哭愛隊路(台語)想要看戲,阿婆便帶著小女孩走上水橋,怕高的小女孩才知危險,沿路都用緩慢跪爬通過,在人生中留下永存的記憶,現在當阿嬤了小女孩娓娓道來還記憶猶新,這便是生活中文化有趣的畫面了!

 

旗山擁有三座大型的水橋,豎立在山川之間,從結構到功能不得不讚許前人的智慧,以輸水及陸橋通行方式走過了百年,不管颳風下雨從不缺席,提供了無數人的產業與地區的發展,如同血液輸送營養的管線,通暢整個旗山的身軀,可說是水圳建設文化價值的貢獻啊。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2.01.09

尊懷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12.01.09
106則報導
11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旗山圳的特色─三大水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