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陂圳飲水探源
區
番仔陂圳飲水探源
捷運內湖站#1出口 → 番仔陂圳水匣門遺址 → 金瑞蝙蝠涵洞 →金瑞治水園區 →
番仔埤圳舊水源遺跡→ 金面山越嶺古道 → 捷運西湖站
金瑞治水園區 防洪調節池
1.緣起
臺北市在89年象神颱風、90年納莉颱風及93年911超大豪雨等
極端降雨事件中造成了市區積淹水災害,其中90年納莉颱風來襲時,
內湖地區遭受嚴重水患,臺北市政府鑒於擴建既有雨水下道將面臨用地及
交通衝擊等執行面問題,遂於92年起研擬「總合治水對策」,
採行方法為「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之流域整體治理概念
以提升都市防洪標準,並於95年推動「臺北市雨水貯留池及調洪池規劃設計(第1期)」
,積極執行「中游減洪」策略。本調洪沉砂池位於內湖區山區為臺北市府
推動總合治水「中游減洪」策略的首例。
2.園區範圍
本園區為該計畫的首座都市型滯洪池,坐落於內湖三段山坡地與平地交會谷地
,用地面積約1.827公頃,採用築堤蓄水,計畫蓄水量高達27,000立方公尺,
本工程於103年2月開工,104年3月完工,竣工後經由市民共同參與命名為
「金瑞治水園區」,並於同年7月2日揭幕啟用。
3.集水面積
本園區位於陽光港墘抽水站系統上游,該抽水站系統轄管集水面積
約750公頃,而本工程位於兩條野溪交會處下游谷地,其上游集水區約211公頃。
4.滯洪特色
本調洪池採用乾式滯洪池設計,主要治水效益可將二十年洪峰流量
調節至五年以下。調洪池進水口及出水口皆採用重力式排水設計,
於渠首工處設置高地排水箱涵及溢流堰,當渠首工上游洪峰流量
大於高地排水箱涵容許容量時,多餘的洪水量則經由溢流堰
進入調洪池內調蓄,調洪後以重力排水方式由壩體下緣低地孔口排出,
且高地排水箱涵排洪量加上調洪池低地孔口之排洪量需小於下游
水路容許排放量。基於安全考量,本調洪池配合設置緊急溢流設施,
其排洪量設計能力採用一百年重現期距降雨時進入本調
洪池洪峰流量之一.五倍以上,該緊急溢流設施亦採重力排水設計。
本調洪池內水位標尺採用近生態工法,以中型塊石搭配青蛙石為水尺意象,
本調洪池由池底至堤頂高程約6.5公尺,其中生態池水深約40公分,
計畫蓄水深度約5公尺,其餘為出水高,故於計畫蓄水深度周圍邊坡
設置5階生態式青蛙塊石(稱之為五蛙石),垂直間距為1公尺,
可由裸露蛙石數量判讀蓄水深,亦可藉由蛙石三側水位標尺判讀蓄水深度。
5.特色
本園區設計時採用生態工法及多目標用途規劃,除滯洪功能外,
非汛期可提供市民運動休憩及生態教育場域。融入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理念
,能提供良好的生物棲息環境,目前池邊隨時可見藍鵲、紅蜻蜓和蝴蝶翩翩飛舞,
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清幽的美景已成為民眾樂於前往的休閒去處,
因此於104年11月榮獲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頒發「104年工程美化暨環境景觀獎」。
南港社大公民記者/阿喜/金瑞治水園區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