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到俯瞰 偏鄉學童空拍家鄉風土歷史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許若茵】

竹山鎮鯉魚社區的鯉魚國小全校僅28名學生 從三、四十年前全校有兩百位多學生的榮景,到現在幾度面臨併校,面對少子化產生的巨大危機,鯉魚國小引入多元資源、發展特色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項活動與計劃,與外界交流。而這次在看見家鄉計劃裡,鯉魚國小的呂承叡、黃詩渟、葉佳妤、張育勝、張植炫、呂昕諭、王思涵、丁以祈與指導老師陳建安、丁學勤及隊輔陳芃彣、蘇莛就要帶著他們的作品《看見家鄉,看見鯉魚》,帶觀眾看見鯉魚的風土。

 

結合學校歷史與地理的拍攝主軸 

「鯉魚社區的地名來自清水溪裡面有一片鯉魚形狀的沙洲...」同學們大部份來自竹山鎮上,與鯉魚社區之間隔了一條清水溪,景象完全不一樣,因此學生們最初對鯉魚的認識僅限於學校,但是現在大家對地名由來琅琅上口。這些故事是鯉魚社區發展協會的張信敏理事長—也是孩子們口中在校服務超過二十年工友伯伯,在訪談中告訴他們的。沙洲是鯉魚的社區文化起點,校名也顯現出學校與地方風土的連結緊密,因此,《看見家鄉,看見鯉魚》這部影片,就從學校出發。

 

陳芃彣提及一開始發想劇本的時候與蘇莛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對鯉魚最有興趣的事情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回答:「建安老師!」顯見孩子與老師的緊密關係,也是孩子的最佳線索。之後,由陳建安推薦了張信敏進行訪問,在訪談過程中,張信敏談到了主要作物香菇,孩子這才留意到遍地香菇寮的景觀,故事的軸線就推展開了。

 

從空中看見鯉魚的樣貌 

張信敏說以前從地面看不見這個沙洲的全貌,空拍機一飛上天,才一目瞭然沙洲現今的樣貌。除了鳥瞰的視角,孩子也回到地面,深入香菇寮拍攝採香菇的情景。參訪過程中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則是廢太空包處理廠的濃厚臭氣,那是他們回想起來最不想拍但還是得拍攝的場景。

 

問起孩子們以空拍機俯瞰鯉魚的感想:「黑黑的,因為有很多香菇寮;看到清水溪一條一條藍藍的;竹林綠綠的;還有看起來很平凡的房子」,追問為什麼覺得這些房子平凡?孩子答,「房子都不高,跟都市的高樓大廈比起來很平凡」一方面反映了偏鄉孩子對於都市的嚮往與想像,另一方面,同學們表示,還是認為在竹山生活比較愉快,可以在馬路上遊玩,空間寬闊,安全又自在。

 

產業與少子化趨勢

香菇寮裡面都是中老年人的身影,在其中工作的黃阿姨指出「現在鯉魚村子裡都沒有什麼年輕人跟小孩了。」孩子們在轉述這段訪談時,用的字眼是現在正熱門的「北漂」。

 

由於產業結構的變遷,鯉魚跟許多農村如出一轍,青壯年人口大多選擇去都市工作,農村裡剩下老齡人口,連帶造成在地人口老化以及鯉魚國小併校的危機,老師談起這件事餘悸猶存:「那一年我們剛帶隊去參加完科學比賽,拿到不錯的成績,回來隔天就接到到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

 

陳建安老師認為孩子原先對鄉里的認識是片段的、碎裂的,經過這樣的過程,對鄉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能說出這裡的故事。他說:「孩子也許對社區有多一點關懷,對少子化、對產業的衰落也許比較會有些感受,無論未來是否留下或離開,都有比較深的情懷,分享給大眾的時候,會帶給人們更多機會去回想與重溫自己的家鄉。」

 

從懸疑類型片到穿越眷村的時空 

另一部從歷史出發的作品是拯民國小的《眷村奇遇記》,全片在已廢棄的舊眷村建國一村拍攝,描述了一位「古代小孩」在空襲警報的時候,意外來到了現在的眷村,發現人事全非。有趣的是,建國一村成為眷村不過是七十年之間的事情,對孩子們而言已經是「古代」了。

 

拯民國小是KIST公辦民營學校,以關注弱勢族群教育、重視孩童學科以外的能力做為教育理念之一,因此對於看見家鄉這樣的計劃積極參與,也使拯民的孩子張家瑄、袁翊宸、王榛宇、張士璿、張家瑜、張鈺華、郭昱妏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勇於表達;即便如此,隊輔王瑋翔表示,在發想故事的過程中仍舊花了很多時間反覆討論才決定了腳本,因而創作出今年計劃中唯一一部劇情片《眷村奇遇記》,成為看見家鄉計劃中與眾不同的作品。

 

隊輔李蔚文、王瑋翔帶著拯民國小的孩子一起發想主題時,先從家鄉的概念開始討論起,接著從學校周邊環境的樣貌著手。拯民國小校內有一個防空洞,除了是遊玩的空間之外,課堂也偶有談到防空洞的歷史脈絡,於是同學們就從防空洞開始思考故事,最後決定要以建國一村做為拍攝的場景。

 

內容方面,一開始隊輔讓孩子天馬行空提出自己的想法。拯民國小同學在暑期的期中成果發表拍了懸疑類型的劇情片,原本學生希望期末成果能延續期中成果的懸疑類型,提出要拍殺人的情節,然而,在殺人的故事裡,內容與眷村本身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並無關聯,若是將場景換到任何一個廢棄眷村都能成立,無法展現出屬於虎尾的故事,因此要重新設定故事;無論是紀錄片也好、虛構的劇情片也好,出現在影片裡的任何物件、空間,都要有它存在的理由與關連。

 

這時還遭遇到一個難題:在看見家鄉計劃之前,孩子未曾來過建國一村,且學生多來自外地,無論是對於學校周邊或是對建國眷村的認識都不多,要如何與建國一村產生連結呢? 

 

王瑋翔提起討論劇本的過程,他與蔚文、指導老師謝侑廷一邊要提醒自己不要急著介入,一邊留意是否每個孩子都充份得到表達的機會,一邊慢慢推進討論,使故事可以與在地環境有所連結,原本預計三個小時左右完成劇本,卻討論了整整一天,「因為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自己要拍的故事、要能認可它」,最終拍版定下劇情,故事保留了懸疑類型的元素,但是更多了屬於建國一村的故事。

 

對職務的專注與使命 

其實建國眷村早已廢棄,受訪人物的選擇其實非常有限,他們輾轉認識一位過去曾經住在這裡的梁偉楨先生,原來他同時也是再造協會的理事長。由於建國眷村現已無人居住,居民大多遷居各地,因此,這次的影片雖然只有簡短訪問,但也許未來將是少數留存關於此地的檔案。

 

王瑋翔提到,在這幾個月的過程裡,最使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的使命感。團隊中有些孩子,一開始對拍攝計劃並顯露出並不感興趣的樣子,對於參與討論並不熱衷,後來卻越來越專注,對於自己的職務也相當盡責。在拍攝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溫馨的事,當孩子因劇情需要躺在地上時,石頭讓人實在太不舒服了,李蔚文便幫他們把一塊塊石頭搬開。

 

即便是如此疲累,拍攝重覆多次,並且消耗體力與腦力,但當問起是否喜歡拍片?孩子說:「比普通還要多一點點喜歡。」那大概就是喜歡的意思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貝思特

看見家鄉計畫,讓孩子們看見過去的歷史,省思現在和未來,掌聲鼓勵!

5

加入時間: 2018.06.08

許若茵

加入時間: 2018.06.08
4則報導
3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8

從他鄉看見家鄉 讓數位原民聽見田埂密語

2018-12-18
瀏覽:
2,604
推:
1
回應:
0
2:08

從空中鳥瞰家鄉 千禧世代拼湊家鄉地圖

2018-12-17
瀏覽:
57,908
推:
20
回應:
0

小小齊柏林 偏鄉學子以空拍機看見家鄉

2018-12-16
瀏覽:
15,137
推:
204
回應:
0

仰望到俯瞰 偏鄉學童空拍家鄉風土歷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7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7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