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浪潮三合一!電動車即將引爆交通革命

文字-A A +A

愈來愈多分析師紛紛預測,再過不到20年,許多消費者願意放棄車輛的「擁有權」,內燃機 (ICE) 更可能被電動車、共享服務、自動駕駛取而代之。

(拍攝:高宜凡)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比起最近在台流言纏身、費率遭降、明顯陷入低谷的再生能源,另一個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減碳產品「電動車」,氣勢依舊強強滾。近來更有專家和媒體不約而同地表示,傳統燃油車跟電動車之間的競賽即將出現「黃金交叉」!(對某些業者來說是「死亡交叉」)

 傳統燃油車的末日真的要來了嗎?大家看到了什麼世代交替的徵兆?

歷史重演,燃油車成下個「馬匹」?

 
 首先發難的是BBC2018年底一篇報導Why you have (probably) already bought your last car寫道,愈來愈多分析師紛紛預測,再過不到20年,許多消費者願意放棄車輛的「擁有權」,內燃機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簡稱ICE) 更可能被電動車、共享服務、自動駕駛取而代之。
 環保界大咖、洛磯山研究中心(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創辦人Amory Lovins,隨後接受《Clean Energy Wire採訪時也呼應上述觀點, 認為隨著技術突破,未來電池不但更便宜、還可擺脫稀缺、昂貴的礦產,以後買車不必再負擔電池成本。更預言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時間點,遠比外界想像更快,就和百年前「汽車」取代「馬匹」的過程如出一轍。

 1900年紐約第五大道的復活節遊行隊伍中,幾乎找不到一輛汽車,但翻到另一張1913年的同樣場景照片,卻找不到一輛馬車。

上圖:1900年紐約第五大道的復活節遊行,街道幾乎被馬車占滿。
下圖:到了1913年同一場景,所有車輛幾乎都改用內燃機引擎。(圖片來源

 事實上,1910年正是美國「非農用馬車」的銷售高峰,儘管「福特」(Ford)1908年推出史上首台量產車Model T(累積狂銷1500萬輛),卻僅占當年車輛銷售數據約3%,比重微不足道。但當時所有專家都沒料到,交通載具的市場「拐點」這麼快就來了。隨著流水線生產模式有效壓低成本、加上車商良性競爭、配合汽車貸款等金融輔助,時間快轉到1928年,美國家庭擁有汽車的比例快速竄升到八成,用馬匹拉的車,也跟著走進歷史博物館。
 
 Amory Lovins強調,電動車影響層面不僅在車子的動力選擇和製造方式,還包括人們的使用方式和需求變化,整個運輸產業正從PIGSPersonal, Internal-combustion, Gasoline, Steel-dominated vehicles,個人化、內燃機、汽油、鋼製車體);快速轉向SEALSShared, Electric, Autonomous, Lightweight Service vehicles,共享、電氣化、自動駕駛、輕量化)道路,牽動生產技術之外,更涉及營利模式的轉變。

 

科技催化,共享服務遍地開花

 
 無獨有偶,《金融時報》專欄作家John Gapper不久前的文章Car ownership may peak but traffic is on the rise寫道,他發覺許多城市都已度過「車輛高峰期」,每人每年開車距離都在2000年或更早達到頂峰,愈來愈多民眾選擇以大眾運輸(公車、火車)、自行車、分享經濟(如Uber等網路叫車)滿足日常通勤和旅行需求。

 John Gapper直陳,行動科技帶動的分享經濟,也是促成這波交通革命的關鍵動力。最近,他在優步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的演講場合,聽到該公司提出「擺脫汽車擁有權」願景,活動結束後他沒開車或上街攔計程車,而是用手機APP程式叫車,司機在三​​分鐘內出現,20分鐘載他回到家,費用3英鎊跟倫敦單趟地鐵票差不多。隨著網路普及和人口往都市集中(全球2/3人口將在20年內移往城市),這類創新運輸服務的使用率只會更高。
你最近入手的傳統燃油車,很有可能是這輩子的最後一輛了。圖片來源
 

 上述浪潮已在各地引起震盪,也產生不少副作用,從政府頭痛的行政監管、消費者的資料隱私及人身安全、到數以數百萬計的相關產業失業問題(如計程車司機)。但不可諱言,愈來愈多重度用戶和年輕世代都已習慣這樣的服務,不但降低了擁有車輛的購買欲望,甚至連考照都不在人生規劃內,迫使車商不斷思考如何在「車主變少」的時代裡存活。

 然而,這不代表車子的使用率降低。國際交通論壇(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曾於2015年發表研究《How shared self-driving cars could change city traffic,認為良好的公共運輸系統搭配分享服務和自動駕駛,中等規模的歐洲城市可藉此減少九成的車輛保有數目,並同步改善空汙、市容、塞車,但車輛使用率仍會增加。這樣的未來已經不遠,除了各家廠商努力競逐自動駕駛技術,立法最快的英國,可能在2021年就批准第一輛全自動駕駛車上路。

 

大浪當頭,不作為的風險更大

 
 不曉得你發現了嗎?前面幾位專家看法和媒體訴求的,不是電動車彰顯的環保意義和減碳效果,反而從市場演化、科技創新、消費需求的轉變來談,他們不再以愛護環境、減緩氣候災難、遠離化石燃料等大義凜然的理由來說服,反而用另一套市場法則Cold hard cash闡釋誰能幫消費者省錢(或幫廠商創造利益)、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誰就可以勝出!

 由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Tony Seba領導的獨立智庫RethinkX分析,過去的車輛多達95%時間都停在停車場或車庫,但在電氣化、共享、自動駕駛三大趨勢的碰撞下,將催生運輸即服務」(transport as a service)的新商機。以美國市場為例,運輸即服務每年可替每位美國民眾減少6000美元(約台幣18.6萬元)開銷,最快十年內,美國道路上的車輛數量,就會從2.5億輛;驟減到4500萬輛。

RethinkX發表的《RETHINKING TRANSPORTATION 2020-2030》指出,經濟誘因(成本、便利性)才是消費者選擇交通服務的主因。資料來源
 
 對業者來說,使用具備自動駕駛和共享功能的電動車,更是合情合理的選擇。以英國為例,平均每位駕駛人每年行駛里程只有1.6萬公里,假如這些私家車投入網路叫車服務,每年行駛里程可立即提升十倍,加上電動車的設計及構造相對簡單(傳統燃油車部件超過2000個;電動車只有約20個),在保養和維修上更簡單。無怪乎相對於個人採買的小型客車,許多專家更看好物流車隊和貨運業者,才是值得期待的電動車市場引爆點。

 不過,至今仍有廠商跟1910年的馬車業者一樣,尚未察覺市場即將改朝換代的警告號誌,反而一股腦地推出又大又耗油的SUV(運動休旅車),政府制訂環保(減碳或空汙)標準的動作也常慢半拍。這種遲疑態度即是Amory Lovins擔心的,他批評德國政府太保護汽車工業,反而會讓業者忽略未來風險和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壓力,「這麼做不但無法保護車商,反而提高了讓他們被對手拋在後面的機率!」同樣的話,在台灣應該也適用。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Google+  Pinterest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7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不落人後 英國版CBAM預計2027前上路

2024-03-28
瀏覽:
1,539
推:
1
回應:
0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2,099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2,015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708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473
推:
22
回應:
0

未來浪潮三合一!電動車即將引爆交通革命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