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苑裡掀海風 掀起小鎮新希望

2019/02/12 08:00
5,215次瀏覽 ・ 4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莊芷瑄、劉悦蓉/苗栗縣報導】「一個農村、一個小鎮、一個苑裡,它可以有什麼樣的文化跟歷史。」林秀芃和劉育育在一場環境抗爭後決定留在苑裡,進行田野調查、藺草復耕、創辦在地雜誌,並舉辦一年一度的海風季,致力於發揚苑裡特色及文化以改善農村現況,要讓更多人返回苑裡。

照片

苑裡掀海風建立書店「掀冊店」提供大眾不同的文化及資訊交流空間。 攝影/劉悦蓉

從「反瘋車」抗爭到「返鄉」掀海風

苑裡位於苗栗知名的觀光區三義和台中市的大甲之間,為靠海的小城鎮。二〇一四年,一場「反瘋車」學運為了環境在苑裡發起抗爭,這群人為了反對大型風車蓋在民宅旁而「反」,也為了返回鄉土、捍衛土地而「返」,為了捍衛這片土地,當時就讀台大法律系林秀芃及輔大心理系的劉育育在抗爭後選擇留在苑裡,並集結在反瘋車運動時認識的藺編婦女、在地小農及一些返鄉青年成立「苑裡掀海風」,希望能藉由自身的力量讓更多人看見苑裡。

即使積極為苑裡發聲,但林秀芃其實並不是苑裡人,而是在就讀台大法律系時意外得知反瘋車運動,並加入抗爭行列,在這場抗爭中,他認識了從小在台北長大的苑裡人劉育育,並在抗爭結束後決定一同為苑裡奮鬥。除了他們兩人,現今也加入了郭家金、鄭治明、蔡佳昇等返鄉青年、異鄉遊子,一同深耕在地。

照片

掀冊店除了獨立書店,也通過另一部分的餐飲空間讓人品嚐在地農產品製成的餐飲來進行另類閱讀。攝影/莊芷瑄

推廣苑裡特色 讓大眾返回農村

「在苑裡,六十幾歲以上的女性小時候都做過藺草編織」,藺編是苗栗縣苑裡鎮的地方傳統技藝,已有百年歷史。在過去,苑裡家家戶戶的婦女進行藺草編織,甚至可以靠著藺編養活一家大小,是當地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但台灣工業興起後塑膠製品增加、傳統的編織手法不及機器編織速度快速,藺編技藝漸漸失傳,藺草田的面積也逐年減少,產業面臨消失危機。苑裡掀海風為了延續這項傳統技藝,在藺草田已大量減少的苑裡四處尋找藺草苗,並向農民請教種植方法進行藺草復耕。

掀海風團隊除了在苑裡進行田野調查,進行藺草復耕,另外,他們也會帶著在地友善小農及藺編阿嬤直接到市集販售產品,讓藺編阿嬤到現場告訴大家何為藺草編織、讓在地小農向大家解釋何為友善農法,藉由市集讓大眾看見苑裡的特色。此外,他們於二〇一七年創辦了掀海風雜誌,將苑裡各地的故事、歷史集結成冊,希望能透過這些書刊讓更多人看見苑裡,進而回到苑裡,然而,販售雜誌的部分盈餘也會使用於舉辦「海風季」,讓民眾到苑裡聽故事、看藺編、體驗農村。

林秀芃表示,早期的苑裡除了工作機會不多,在娛樂、教育、文化等各種層面的資源也相當缺乏,居住在苑裡的居民可能連聽講座都必須要跑到台中、新竹等大城市去,因此,為了讓大家能接觸到更多的文化資源及活動,在掀海風團隊創立四年後,他們成立了名為「掀冊店」的書店,讓在地人能有一個進行不同文化活動的空間,透過書本和全台灣、全世界的人做接觸。「掀冊店」分為獨立書店及餐飲空間兩大區域,讓人們在閱讀書籍之餘,也能透過品味由在地友善農產品製成的餐飲去進行另類的閱讀,品嚐在地農產的味道、閱讀在地的風土。

照片

苑裡掀海風與在地小農進行合作,店內也會販售在地友善農產品。 攝影/劉悦蓉

「我們發現小農的問題不只是後端賣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缺工的問題。」林秀芃表示,由於苑裡年輕人口外流,在當地耕種的多半為年事較高的農民亦或是外國移工,因此,除了幫助農夫找到農產品的通路,「讓人留在苑裡」這件事更是迫在眉睫,他們號召青年稻田裡做事、幫忙農活,並透過小旅行導覽的方式,由果農直接向民眾講解友善農法的種植過程、述說土地上的故事,並讓他們體驗耕種作物的過程,親身去了解苑裡這片土地,以連結大眾與土地的關係。

照片

「掀海風」刊物集結苑裡在地故事及歷史,讓大眾能透過「掀海風」更認識苑裡。攝影/莊芷瑄

從「新」介紹苑裡 掀海風創雜誌辦祭典

二〇一七年,苑裡掀海風透過群眾募資創辦了《掀海風》雜誌,將部分收益用來舉辦海風季及協辦苑裡的其他在地活動。在書中有苑裡在地人的故事、藺編的百年歷史、藺編的製作過程等等,透過苑裡掀海風的親身採訪來寫出一篇篇寫實的在地報導,並在賣出一百本時將這些刊物送至在地小學做鄉土教材,讓孩子能透過這些刊物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裡,希望孩子們不會離了鄉便斷了根;在《掀海風》販售出五百本時,掀海風團隊甚至進行了全國巡迴的打書活動,在苗栗、台中、彰化、宜蘭、嘉義、高雄、新竹、台南等八個縣市舉行講座,希望能讓更多苑裡青年透過這本刊物看見苑裡、返回故鄉。

林秀芃說,苑裡也是祭拜媽祖的地區,從前每年媽祖生日大家都會在廟埕前面辦活動,當時鎮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會請布袋戲、歌仔戲班來表演給媽祖看,有人會在廟埕前擺攤,成立一個小夜市,熱鬧至極,但在人口漸漸外移後廟埕也就不再如此活絡了。而海風季的緣起便起於此,掀海風團隊向在地的老人家、年輕人提出「恢復從前盛景」的想法,希望大家也像從前一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起來辦好這個苑裡的特色祭典。

「沒有人就不會有錢,也就不會有活動」海風季並不是一下生出一大筆錢來辦成的,而是先想點子、進行活動策劃,由苑裡掀海風進行活動的構思、勞力及宣傳,販賣設計的募資產品及《掀海風》雜誌,扣除成本後進行贊助,同時,鎮上的鎮民也像從前一樣貢獻出自己能貢獻的事物,透過每個人一點點的錢、一點點的力量集結來籌措經費。不管是在廟口的草地市集、融入當地特色的DIY活動、土地音樂會、返鄉青年的演講亦或是邀請相關學者、民眾一同來進行苑裡的歷史探討等活動都能在海風季看見,讓大家能透過海風季親眼看見苑裡的藺編、苑裡農產品及苑裡的信念。

小地方累積大能量 苑裡掀海風

劉育育表示,目前會致力於將「掀冊店」穩固下來,提高它的豐富度,讓大家能在這個空間討論和苑裡相關的公共議題,亦或是舉辦讀書會。另外,掀海風團隊希望能積極與中小學進行合作,讓小朋友除了課本也能接觸到「在地文化」這件事,繼續往深根的方面前進。

「雖然苑裡是這麼小的一個地方,其實可以有很大的能量,只是要大家一起來努力,或許掀海風現在在做的事情不只是開一家書店,或是辦活動的一個團隊,而是在重建一個地方的文化自信。」林秀芃說,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人實際來參加苑裡的活動,更多年輕人能回來這裡找到自己的根,讓苑裡的傳統文化及產業能繼續傳承下去。

採訪側記

苑裡是一個寧靜且樸實的小鎮,剛進「掀冊店」,就看見一位親切的鄰居阿婆端著自己剛煮好的食物來和林秀芃進行分享,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卻流露出了滿滿的人情味。「掀冊店」是一個非常舒適的閱讀空間,在訪問過程中,有人帶著自己年紀偏大的父母在這裡閱讀,也有人帶著小孩在這裡看繪本、吃甜點,整個空間充斥著文化及滿滿的苑裡在地感,伴著「苑裡掀海風」的理念,似乎可以在這裡坐上一整個下午,好好感受一下忙中偷閒的獨特苑裡風味。

延伸閱讀

街頭顯身手 藺草嬤編織苑裡風情

藺草文化 編織山腳社區的故事

不再魚取魚求「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