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水環境建設──失蹤的綠帶

2019/02/18 22:12
3,460次瀏覽 ・ 2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去年,2018年12月以來,新店溪左岸出現大型機具陸續挖除沿岸綠帶,範圍橫跨永和、中和、板橋。機具挖去岸邊的草叢、樹叢後,接著整地。這項工程並未清運砂土;因此,並非河川整治清淤的工作。沿岸灘地,中正橋下至光復水門整理過後的兩個月,近日又看見機具於華江橋下整地。

照片

照片

 少了草叢、樹木的沿岸顯得空曠,強勁的風勢尤其容易造成地面揚塵影響空氣品質;當大雨來時,岸邊流失的砂土會淤積在溪水裡影響行水,2015年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市河濱,復建金額約2億元,說明了水岸工程應有行水考量,避免影響河川、溪流機能;同樣的,2015年蘇迪勒颱風引起南勢溪溪水混濁,造成大台北地區停水,顯示出上游砂土流失與水質的相關性。因此,具有防護、緩衝等功能的水岸綠帶,應加以重視並妥善維護管理。

 按照現行政府所訂定的相關政策法規,新北市的水利機關提出「治水、清水、親水、透水」四大計畫方針,其中河廊環境營造項目列出兼顧景觀遊憩、環境教育、水質淨化、生態棲地等面向,以達到兼具防洪、景觀、生態及親水的目標;中央的「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則提到:目標在於整合景觀與生態,建立親水、生態友善之永續美質環境,指出改善水量水質、復育水岸生態、確保棲地及廊道等項目;而營建署「公園綠地規劃準則研擬」中針對「河岸、親水公園」的設計準則為:建蔽率0%;容積率0%;綠覆率80%以上;其中,喬木應栽植於不影響河川行水道的地方,各種灌木佔綠覆面積35%左右,草花、草坪等佔綠覆面積50%以上。當中都顯示著,主管機關對保障河川機能及自然生態特性的考量。然而對照實際情形,水岸營建及管理維護方式卻是「水環境不見了2.0」版本。

照片

照片

照片

 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表示,「新店溪左岸光復橫移門右側往中正橋下沿岸景觀環境一案」係就河濱區域進行整理同時並提升視野通透性,同流域其他河濱區域仍維持現狀不作更動,為維持河濱公園,達到遊憩多元性及提供民眾更親水之環境,民眾亦能看見河岸風光景色,後續鄰近河岸側低灘地植被仍保留綠地緩衝並減緩割草頻率,以提供生態棲息,並提升民眾休憩品質並維護市容整潔。

 搜尋相關的地方新聞,不難發現新北市積極推動水岸空間營造,近期列入前瞻預算「水環境建設」在沿岸的項目有:大漢溪右岸串連三峽河左岸休憩廊道營造2563萬元,大漢溪左岸鳶山堰上游段休憩廊道營造1850萬元,浮洲河濱環境營造3128萬元,碧潭堰上游至烏來沿線亮點營造1億4200萬元。

 高管處持續延伸自行車道以串連沿岸景點,並創造新亮點,改善自行車道騎乘環境,增設橫移門方便民眾前往,預期帶動周邊觀光休閒經濟效益。以此類推,整理出「通透的」水岸景象同樣是達成「遊憩多元性」的項目之一。

 然而,這會帶出什麼樣的風向?既然縮減水岸的草叢、樹叢是維護市容,又何需顧慮生態棲息問題,而民眾當然也可以效法主管機關,儘量清除水岸的花草樹木以促進自己的休憩品質。如此一來,個人的偏好優先,作為行水的空間拿去變更用途,可說是把大眾的民生權益當作是空氣,建好的設施泡湯「親水」去了,繼續把預算當流水花下去就好;沒辦法呼吸,摸摸鼻子就好;沒水可喝,打開瓶裝水就好。顯然,行政主管機關是在測試民眾的韌性是不是能再升級。

照片

 生長茂盛的草地、樹叢可吸收二氧化碳,並釋出氧氣,調節氣候、淨化空氣,而騎自行車則是低碳的旅遊方式。我們要問,逐年遞增超過196公里的水岸自行車道路網的營造管理方式是否也創造出友善的環境?恢復溪流、河川的生命力與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活品質以及擁有豐富的體驗息息相關。「水環境建設」帶給民眾的是永續的新生活型態或是反過來?有待時間驗證。

 

新北市板橋區華江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