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走出困境 陸蟹保育的現狀與未來

2019/05/06 11:00
5,09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盧怡靜/台中報導】

野生動物經過馬路途中頻遭「交通事故」的狀況已不是第一遭了。在2014年7月,綠島2000多隻奧氏後相手蟹被碾斃的畫面在網路流傳,使人們再度關注陸蟹死於「路殺」的問題。政府的護育陸蟹方式多是設置廊道處理,但是廊道設計一系列應運而生的保護措施卻無法兼顧當地人民的生存權益,於是陷入了保育陸蟹與維護居民利益的困境當中。

陸蟹導航 走往大海的方向
設置廊道是政府主要採取的護蟹措施之一,包含像綠島的實驗廊道及墾管處與公務局合作的墾丁的陸蟹廊道。然而,台灣研究陸蟹三十餘年的劉烘昌博士認為目前廊道的實用性並不高。由於陸蟹有自己特殊的生物導航系統,會利用很多不同的機制,光線、磁場、大海的氣味皆會影響其判斷,因此他們知道自己的走向,會很堅定地朝海的方向前行。博士更表示,「陸蟹不僅不會使用廊道,還會為了走回道路,繞一大段冤枉路,反而造成產卵過程拖延。」

照片

奧氏後相手蟹。(圖片來源/劉烘昌博士)

封路,便是護蟹活動中所採取的另一種方式。在暑假旺季時,墾丁國家公園的香蕉灣路段便會舉行封路的活動,除了快速地幫螃蟹過馬路更配合志工宣導,雖達到議題傳遞的效用,卻常常被當地居民抗議。劉烘昌博士舉出他在澳洲聖誕島的觀察為例指出,「聖誕島國家公園的陸蟹的棲地是完全沒有人住在那邊的,為避免路殺,他們會非常機動性的去執行封路,比如說只要在海邊看到陸蟹已經在大量遷徙的階段,海邊的道路就會完全封起來好幾個小時,大家也願意配合封路,也不需要太複雜的解決方法。」但在台灣,這樣的執行方法卻是難上加難。

廊道並不安全 避免路殺有其他辦法?

而目前廊道的建置不僅實用性不高更是常常拿經費在破壞環境。近期引發爭議的卓蘭石虎國家公園,因設置廊道的地點選在了石虎覓食的場域,疏忽了要為石虎保留活動空間,讓人們反而更容易去驚擾牠,進而破壞棲息地,引發多起路殺,因而遭到許多的撻伐。而陸蟹的護育更是如此,當位在廊道區域的陸蟹死亡數量和未設置廊道區域相比,並沒有減少,要如何才能將螃蟹從棲地引導他們到安全的路段呢?

照片

遭到路殺的墾丁香蕉灣陸蟹。(圖片來源/屏東環保聯盟)

當國家公園不只動植物 如何才能兼顧

由於70、80年代,台灣的環保意識剛開始萌芽,占地廣達33,289公頃的墾丁國家公園,涵蓋了大部分的恆春鎮行政區域,這對有七、八萬人口的恆春鎮民來說,在國家公園成立後,對其生活、生計帶來諸多限制與不便。而多年後的現在,墾丁國家公園週邊居民與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政策仍時有衝突。

劉烘昌博士無奈地說:「整體來講我們台灣民眾對陸蟹的這個認知可能在全世界來講已經是最好的了,但是在實際上卻不是全民都有共識,我們做這種生物研究的人當然是非常挫折,我從1994年去恆春,並且慢慢地將每一種陸蟹研究清楚,但20年後便是開始慢慢地將他們每一種送葬,啊這種毀了,那種也毀了。」

台灣的陸蟹保育意識已是標準之上,但如何能再將觀念想法轉換為實際效用呢? 博士表示:「雖然我對目前對台灣的陸蟹生態情形保持不是那麼樂觀,但是我知道,只要環境還在那邊,菲律賓的幼蟹仍會隨著洋流漂過來,台灣這邊只是短暫的消失,但是還是有恢復的可能的。」人類對土地的開發範圍逐漸由平地擴展到山林,建設道路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人們仍需在保育陸蟹與以人為本觀念的抉擇中,尋求一個平衡點,那麼陸蟹的故事一定能再開序幕。

照片

劉烘昌博士與聖誕島紅地蟹。(圖片來源/劉烘昌博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