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巧手做陀螺 推動傳統文化
【記者陳俊嘉/嘉義報導】
吳三桂是目前全台絕無僅有,以純手工方式製作地雷陀螺的師父。地雷陀螺從荷據時代即有,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台灣的本土玩具。吳三桂身為少數仍在製作此傳統技藝的師父,一方面致力於傳授製作方法,也在地方默默進行著文化推廣。
不到三坪的狹長老屋裡,堆積著許多竹子及工具,這裡是吳三桂的工作室,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已經陪伴吳三桂六十幾年的工作年頭,吳三桂說:「我做這陀螺,已經六十幾年了。」幾十年的歲月中,陀螺和他也發生了許多趣事;在日據時期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曾經是美軍轟炸的目標之一,在這期間,吳三桂曾被禁止製作陀螺,原因是陀螺旋轉時所發出的的嗡嗡聲很像空襲警報。吳三桂笑著說:「那些日本人說不能做,怕引起誤會。」
吳三桂製作陀螺的原因很簡單,起先是為了興趣,一部分則是為了生活。因為本身從事裝潢工作,所以閒暇時做些陀螺用以販賣,提供家庭的經濟補助。現在,陀螺除了經濟價值外,更重要的是陀螺本身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吳三桂說:「這些東西,從荷蘭時期就有了,是台灣本土的玩具。」由於地雷陀螺是台灣現存玩具中,少數幾個台灣在地發明的,顯得特別珍貴,和魔術方塊與竹蜻蜓等外來童玩比較之下,地雷陀螺更能代表從荷蘭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台灣古早文化。
吳三桂利用竹子做成陀螺。記者陳俊嘉/攝影
「這種技藝是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再傳給孩子,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吳三桂說,其中所代表的意義便是文化傳承。他認為,陀螺代表的是台灣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透過薪火相傳,台灣本土文化才不致消失。可是放眼現今,這種古早童玩早已消失在台灣社會中,製作方法也成為少數人才會的特殊技藝,「這種台灣文化,是不能消失的。」身為唯一一個仍以純手工方式製作地雷陀螺的吳三桂,可說是身負傳承台灣文化的任務。
除了製作陀螺,現在吳三桂也從事傳承此項傳統技藝的工作,吳三桂表示,有校長及老師親自登門拜訪,邀請他至學校教導地雷陀螺的製作方法。台中、台南、高雄都有他的學生,甚至遠至淡水,也有學校邀請他,不過因為距離因素而作罷。教導的對象從國小到國高中都有,先前嘉義市鐵道藝術村曾邀請他當駐村藝術家,參與傳承這項製作技能的工作,所以對象也包括了許多社會人士。被問到是否有在收學生,吳三桂笑著說:「有學生過來讓我教,我當然願意!」
現今台灣社會充斥著外來文化,這些文化強勢地佔領了電視螢幕和報章雜誌,小孩手上的童玩也從簡單的竹蜻蜓、陀螺,漸漸地轉變為各式設計精美的人偶或電動,屬於台灣文化的傳統玩具漸漸沒落。面對這種情形,吳三桂抱持著傳承文化的心,教導台灣各地的學童以及社會人士,希望能夠把這項屬於台灣本土的傳統技藝,永遠的傳承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