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曳引機打田及文林伯割草

2009/10/14 13:11
12,58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98.8.21 初稿

99.10.6 修正

台灣農村曾依賴四十多萬頭耕牛,當時農業勞動人口佔全國勞動人口之百分之六十以上,當年一般農家除了鐮刀、鋤頭、噴霧器、犁耙等人畜力農具外,至多看到小型單缸煤油引擎帶動離心式抽水機而已。那來的農業機械!台灣農業機械化原來說來也是一股傻勁,我們跳入一無所有完全空白的領域,不是獃子就是有些發瘋吧。

一個老農機人的回憶 台灣農業機械化奇譚, 彭添松

 


照片

早年台灣農業人口眾多,無人敢提出以機械力取代人力的建言,民國四十(1950)年代處在二次大戰後紊亂時期,民生凋疲,需要精耕增產,然補充畜力不易,才考慮引進機械力,甚至有人提出為光復大陸而推行農業機械化。

 

真正投入於農業機械化推展工作,首推中美合作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農復會應用美援財源,由負責專家主導研究計畫,個個技正兢兢業業為業務努力。剛開始從國外引進曳引機,交給農改場試用,因設計不適合本地使用,且原本耕牛的人不熟悉機械使用,成果不佳而失敗。

 

主導專家再接再厲,由日本率先引進耕耘機而揭開台灣農業機械化的大門,要推展此項事業亟需培養人才,農業機械為季節型密集使用,操作人員事前訓練與農機故障時的緊急處理非常重要,同時補助辦理多屆「農業機械專修班」培訓相關人員。

 

新事業的推展還需要到各地舉辦示範宣傳,由於當時農民的反應良好,國內機械工廠衝勁十足紛紛自行仿造國外進口之耕耘機,展示出冒險犯難的台灣人精神,但投資少、製造技術未能提升、不了解作物生長過程,產品品質不良,原有國產廠商相繼倒閉或改行,這些經驗使大家獲得教訓:新產業非一蹴可成,需適合台灣農情,長遠計畫按部就班逐次完成。

農民剛開始看到曳引機如此龐然大物時,非但不接受代耕,還拒絕曳引機進入田區,只好採取各種補助措施來引起農民興致,當時由政府補助部份經費,輔導農民自行設立代耕中心,向銀行貸款購買農機承包農務工作,賺取佣金償還貸款。當時一台農機售價足可購買兩公頃左右水田,代耕者自然希望農機愈快速愈好,可以不分晝夜輪流代耕,以求獲得更多利潤。因此為適應國內農業環境和農民需求,較大馬力、較大型的耕耘機應運而生,原來進口的農機早已蛻變成超大型且堅固耐用的另類農機,後來國外農機廠開發新型產品問世之前,還會先送到台灣來,嚴格考驗性能及耐久性,把台灣當成新型農機的考驗場!!

現在農田上很少看到耕牛,所有農耕作業幾乎被農機替代,農民稱農機為「鐵牛」,目前大型農機都能讓農民坐著操縱,台灣農民已由「走」的農業邁入「坐」的農業領域。當年推動農業機械化的人才在刻苦寒酸的條件下研修成長,而在未知的外在環境下學以致用,僅一世代創造史無前例的台灣農業機械化奇蹟,有富足的農業方能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真要感謝這些前輩專家宛如導航者,將農業航入新世代。

摘自「一個老農機人的回憶 台灣農業機械化奇譚」、彭添松著

 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agriculture.org/89a.html

 

 


照片

三十出頭的黃茂益先生說「能賺錢是最開心的」!!國中時代就跟著父親學開曳引機,已經累積十多年的資歷,這份工作沒有老闆壓力,只要照顧好顧客--農夫的田地,大約半年配合農作工作,剩下半年空閒四處遊山玩水看農機展。相較於都會計算休假的上班族窩在小小隔屏裡,學習不斷推陳出新的系統與法規、考證照以力保工作,開曳引機似乎是很「清心」的職業 

要向政府申請休耕補助(每公頃每期作補助四萬五千元)時,先要把土翻鬆才能種綠肥,曳引機一分地打一次田 500元,若要打田時同時請曳引機灑綠肥種子則加100元,據說這價格已經很多年都沒變動

 

回歸田園可「安身、安心」,農業具有吸納失業人口的功能,近來來因失業返鄉,重新投入農業人數有增加趨勢,只要有普通小型汽車()以上之駕照即可駕駛農用曳引機,跨入的門檻不高,可為自己嘗試打開一條新的生計,有些人還同時學習作物栽種,以勞力自給自足,暫時安身立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