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校園社區化 社區化校園

2009/10/28 00:24
5,399次瀏覽 ・ 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昵君、蘇姵諭/專題報導】

  「若學校不能與社區結合,學校會變成社區中的孤島,與居民沒有任何連結。」嘉義市教師會理事曾炳勳說。自從小校小班成為小學教育趨勢,小學校園與社區關係越趨密切,教育部積極推動「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現今正逐步落實在嘉義縣市各小學校園與社區中。但逐步開放之後,產生良好的互動之外,校園環境遭受破壞的問題,也是校方與社區努力改善的目標。

資源共享 共存共榮

  台灣因少子化影響,小學走向小校小班制,學校閒置空間成為問題,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政策,希望將學校空間利用完善。因此嘉義縣市各小學將無用的教室,租借給社區作為活動場地,或發展社區及成人教育,使居民輕鬆走入校園,社團國小教導主任李瑩涓說:「因為活用空間,居民更加認識學校,社區也對學校有信心。」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除了積極正向的交互作用之外,將教育與社區連結,也讓當地居民與小學一起成長,凝聚社區意識。

  另一方面,小學若無法與在地資源共享,進而整合教育資源,兒童易與所處環境脫節,僅能從課本的知識學習,卻不認識在地社區的資源,認同感無法深耕,長大後對家鄉感情較無牽絆,為嘉義縣市人口外流原因之一。嘉義縣教育處國教科科長李美華說:「重視在地教育,也幫社區留住孩子。」培養兒童從小認識社區環境,兒童了解之後便會開始重視所處環境,對家鄉有感情基礎,長大成人後也會繼續為社區打拚,不僅防止嘉義縣市人口外流,人口量若呈現正成長,校園也得以永續經營,如此交互作用之下,社區幫學校,學校也幫社區。

分區開放有分寸

  「校園本來就是一個公共財,學校是社區的精神堡壘。」志航國小總務主任吳長穎說。校園開放後,提供社區居民一個生活、休憩的場所,但開放的結果,學校比起開放前,較容易遭受破壞,例如教室窗戶被打破、校園容易產生垃圾等,不僅造成校方的困擾,也影響兒童的學習環境。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吳煥烘表示:「學校校園若沒有分區規劃,可能會影響到學生上課的環境。」校園教學區應與休憩區分開,為避免開放後產生的問題,新的校園在動工前應完善規劃分區;舊的小學則是做評估、分析開放的區域。台灣的小學在社區化過程中,校園開放要有基本分寸,如何使學習場域跟社區活動有區隔,是現今校園社區化的課題。

培養居民素養 提升校園認同

  學校對社區開放,接納民眾進入校園,卻因為社區化帶來破壞校園的問題,宏觀整體的解決方式應是提升社區居民的素養,並增加居民對校園的認同感。曾炳勳說:「有的時候,需要被教育的是社區居民。」因此校方在親子說明會上,會盡可能跟家長溝通,讓社區居民認同學校;在平時校方也會進入社區拜訪當地居民,廣辦活動吸引居民到校園參加,使社區品質提升,居民學習對社區產生貢獻,進而凝聚社區意識。學校提供社區一個良好的休閒場所,居民也會對學校產生情感,僑平國小家長陳先生表示:「常進來校園中活動,如看到有人破壞校園,我們會馬上跟校方說。」增加居民認同校園的感情,在無形之中,居民也對學校盡一份心力。

  社區的定義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人群。學校提供整個社區教育、文化、生活的場域,而社區也提供學校在地的教學資源,兩者相輔相成。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教育界與社區、居民努力的方向,希望將來學校社區化的種子,能夠落地深植在嘉義這塊土地上,居民與學校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將居住、教育品質提升,達到雙贏的效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