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學習 校園新運動
【記者蘇姵諭、陳昵君/專題報導】
生育率下降,是先進國家的普遍現象,為了因應少子化,台灣的國民小學掀起一波校園改革運動,透過美化環境、多元教學、校園社區化,將人數縮減的國民小學多餘空間,達到最大的利用效益;學校也實施不同於以往制式化的教學方式,視學生的需求改變教學模式,將「處處是學習」的觀念落實於校園教育之中。
活用空間 因應少子化
原本可容納較多學生的校園,因為入學人數減少,造成大幅減班,產生了教室過剩和角落荒蕪的問題。對於為社會共同享有的小學校園來說,內部無人親近的閒置空間,無疑是一種浪費。近幾年,教育部為了改善此窘境,陸續推動了許多校園改革的計畫與運動:民國八十八年整建九二一受損小學的新校園運動、民國九十四年的小校小班老舊校舍改建計畫、民國九十七年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以及目前的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
以上幾項計畫的共同主旨,都是希望透過美化環境、結合社區發展,以充分發揮校園的空間價值,嘉義縣社團國小校長陳煦銘表示:「校園社區化的重要意義即提供社區教育、文化、生活的樂趣。」將校園開放,不再封閉於校園圍牆之中,活化校園內每一角落,增加小朋友可學習的事物,也吸引社區民眾願意踏入校園,充分發揮社區校園的重要意義。
小班教學 因材施教
另外,在入學人數減少後,小班教學成為必然趨勢,老師所帶的學生數量變少,每位學生所受到的照顧便增加,為配合每一位學生潛能和天分的不同,多元教學也是這一系列校園改革的重要理念之ㄧ。實施多元教學,是否因為現今小朋友生長在一個自由民主、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中,從小接觸的訊息就多,所以傳統制式化的教學自然不受用?嘉義市教師會理事曾炳勳認為並非如此,他說:「生活背景的不同,才是多元教學的主要因素。」
因為農村生活、自然探索等生活體驗已消失在小朋友的生活環境,取而代之的是安親課輔和各種聲光媒體,所以校園才需要盡可能增加校園內的各項設備及措施,如景觀花園、生態教室,甚至建立在地的文化館,間接地在小朋友生活之中建構各類元素,讓學生挑自己有興趣的加以發展,老師再佐以輔導,以改善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缺憾,前南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王炳欽也對此改變深表贊同:「以前小學太過擁擠,現在學校正好可以增設各種專科教室,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環境。」
特色小學 未來趨勢
一系列的小學校園改革,嘉義地區的國民小學也陸續跟進發展,結合嘉義特有文化與產業,發展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教學方式,例如:結合地理優勢,發展諸羅樹蛙聞名的嘉義縣社團國小;活化校園空間,社區化有成的嘉義市僑平國小。這些都是嘉義地區關注小學基礎教育的有效實例,縱使還有很多學校在發展過程中跌跌撞撞,但也都嘗試著找尋自己的出路,不難發現特色小學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