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第一屆伊朗影展 一覽伊朗生活

2009/11/04 00:51
4,2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亞輯/嘉義報導】

  第一屆伊朗影展從高雄市電影圖書館站開跑,從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止,為期四個月的時間,於今年下半年給大家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巡迴各站的十五部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看到伊朗的學生也會有自治的機會、女性運動在當地的推行過程等,透過這次影展,讓觀眾一窺不再只是充滿戰爭和宗教衝突的伊朗。

照片

第一屆伊朗影展,十五部的紀錄片包羅萬象。圖片來源/藝文中心提供

   影片中一位二十四歲的女演員,在雙親去世後獨立生活,僅靠電視劇的演出維生,她陷入了與同齡女生相同煩惱的問題:結婚與否,以及女人的形象問題。身邊的親朋好友紛紛給她不同的意見,她必須做出人生的抉擇,《一個人在德黑蘭》一片點出現代伊朗女性在人生中面臨到的社會壓力,以及在追求夢想和回歸現實中如何維持平衡;受到輻射汙染的伊朗藍薩鎮,因居民哈森在得知家園的輻射指數超出標準後,認為其結果會嚴重損害鎮民的健康,但有些鎮民和官員卻有不同立場,並覺得若大聲宣揚核能問題,只會讓當地觀光產值降低,面對地方發展和環保該如何共生,《我不是核能》一片道盡人民和官府不同想法的衝突。透過伊朗導演的實地拍攝,可看到女性爭取自主、環境艱困的問題、不同行業的工作者如何爭取理想等,使外界更能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伊朗。

 

  一般人對伊朗的印象還存於戰爭或動亂中,其實不然。身為發起者的台灣紀錄片導演薛常慧認為:「女權、教育、環保等都是伊朗民眾很關心的議題,他們受到古文化的影響,與華人重視家庭與小孩教育的觀念不謀而合。」影片《學生當家》即是例子,它描述一所在德黑蘭的國中,於一年上課的日子裡,給予學生兩天的自治權,學生透過競選教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獨立和承擔責任。

  伊朗曾因外權統治造成西化與傾美,久之和當地傳統文化結合,形成複雜多元的社會形貌。而在伊朗若要從事影片的紀錄工作,都要經過官方的層層把關,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執行長張利安認為:「這些片在伊朗都是禁片,當地的人反而沒有機會看到自己國家的人拍出來的影片。」薛常慧在伊朗取材時,深深感受到當地創作者的辛苦,在伊朗的查禁制度下,很多作品都已石沉大海。薛常慧表示:「其實有很多關於國家形象或探討男女關係的片子,在查禁制度下都被犧牲了,很可惜地不能呈現給台灣觀眾。」

  伊朗影展是台灣伊朗視覺藝術交流計畫的重點項目,也和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合作。身為伊朗視覺藝術交流計畫策劃的薛常慧,申請到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旅費補助,前往伊朗參訪,和當地的影像工作者接觸之後,雙方都對彼此民情風俗不了解的情況感到遺憾,由於深感不同文化之間有所隔閡,所以才促成這次的活動。台灣有十六位導演貢獻其十八部紀錄片作品,與此次伊朗的十五支紀錄片做交流共賞。
  
  伊朗影展播放於中正大學一站的時間,自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止,藝文中心專案人員何英吉表示:「此四天中會安排多部不同風格的影片,讓中正學生透過伊朗影展認識不同文化。」而薛常慧導演也會在十四日當天來到中正大學,為《八點半的火車》一片進行導讀和分享。薛常慧表示:「會跟大家分享我在伊朗當地遇到的許可證等問題,和此片《八點半的火車》要說的民意和官制的衝突。」

  此次是伊朗影展第一次舉辦,主辦單位表示還在宣揚階段,希望透過大專院校的巡迴展出,使學生體會不同國家的民情,破除對伊朗的刻板印象,未來會將繼續透過類似的跨國合作,讓台灣學生和民眾認識更多國家的生活百態,藉機開拓不同的文化視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