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藺種幸福 編織夢想

2019/08/13 05:00
7,166次瀏覽 ・ 15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0
檢舉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野生藺草屬於莎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序呈橢圓型狀,生長在海邊或是出海口的區域,屬於半淡鹹水環境,是編織帽蓆的主要原料,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蓆草」。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蔡志忠老師說:「整個臺灣的藺草,分布非常特別,像以中部來講,中部最有名的就是,我身後的這一片大甲藺,大甲藺這樣一個植物,其實在中國的稱呼,稱它作「蒲」, 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很特別,它需要泥沙混合地,所以在臺灣同時間具備有,泥沙混合地溪流的出海口,大概就會形成我們這種,大甲藺很重要的一種生活模式。」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楊勝欽老師說:「大甲藺或者是苑裡藺,那我們通常都把它,統稱叫做鹹草,那還有另外一種是,我們俗稱的茳茳鹹草,那我們也叫它鹹草,所以我們目前在,鹹草的分別來講的時候,大概會有這兩種。」

照片

藺草的莖柔軟有韌性,曬乾後味道芳香,而且還能防濕 除臭,非常適合編織成日常用品,所以在清初時期開始,就已經利用藺草編織成帽蓆,大量外銷到日本地。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蔡志忠老師說:「那這樣的文化特產,其實現在來看的話,是一個無形的文化資產,所以對我們來講,藺草它不只是一個產業,也關乎著可能是一兩百年以來,在地人非常重要的技藝。」

大甲區幸福社區 詹秀寶女士說:「擺在這上面,然後我們再把它編下來,從這裡把它編下來,編成這個部位,旁邊這個部位,然後編好了以後,好了以後我們再換這一個,換這一個把它塞進去,擺這樣然後我們再來編旁邊。」

大甲曾是帽蓆的外銷重鎮,隨著臺灣經濟起飛,人力開始投入工業社會,藺編技藝隨之凋零,為找回即將消失的藺編文化,大甲區幸福里展開,一連串復育藺草的行動。

幸福社區發展協會 林錦祥總幹事說:「這是一個傳統的產業,已經漸漸沒落,這一代如果沒有,再繼續延伸的時候,會把這個很好的,傳統的工藝,可能會毀在我們這一代,所以很捨不得,這個是跟插秧一樣,都差不多農曆三月初,不要超過四月,最好是跟我們插秧一樣,三月初一左右插,差不多六月可以收,這個早一點可以收三次,一般差不多兩次,再留下來,明年再播種。」

幸福里里長 翁木榮里長:「藺草的話,割起來最大的工作就是曬,曬草不能有,任何下雨的狀況,我們都要避開,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大早,以前的人是點個頭燈來割,現在我們就四點多,天剛亮就開始下田去割,太陽上來我們就開始去曬草,把握曬草的時間,因為下午的話可能會有雷陣雨,雷陣雨的話我們要趕快收起來,跟著老天在賽跑。」

幸福社區 林明信先生說:「注意要割到底,注意我們腳的安全,我們在遠遠的割過來,腳跟這邊,還有一些還沒割的,怕割太過來這樣啦,能蹲的蹲著割的比較底,慢慢割到有一小塊,再拿起來處理,蹲不住的人就只能彎腰的,用彎腰的就比較辛苦,我們割起來差不多,我們在這裡初步,草腳在地上稍微整理一下,再給第二個人去揀,他比較快就是這樣而已。」

幸福社區 葉麗松女士說:「揀壞的起來啦,揀黃的起來啦,才不會這樣花花的,來曬才會比較均勻,曬乾就比較漂亮,沒什麼秘訣啦,人家割完拿起來短草丟掉,黃的揀起來,這樣比較好曬,才不會皺皺的。」

幸福社區發展協會 吳鍚鑫會計說:「印象中,他們就是有的合著做,以前都是做草蓆,所以草蓆兩種狀況,幾個人合著做一頂草蓆,合著做草蓆他們會去算行數,算行數除了要做的好之外,有時候大家都要做快一點,所以好像都在互相比拼一樣。」

幸福社區發展協會 林錦祥總幹事說:「這是濕的,算是這個草整個還是青的,你現在打束起來尾巴曬不乾,就是一天把它曬好,就是把它太陽曬熟了,曬乾了然後打束,比較好曬草頭,因為尾巴比較容易乾,草頭還要曬四五天,有些比較仔細的,還要反過來曬草尾,其實你要是一天天氣很好,一天草尾就可以曬乾。」

照片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吳仁彰主任說:「今天我到這個幸福社區,令我耳目一新,眼界大開,我自己也有體驗怎麼搥藺草,然後怎麼去編,自己在編織的過程,也覺得很有收穫,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鄭宜玟老師說:「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這些傳統的編織,我覺得它慢慢的式微了,你可能要用一些影像的記錄,或是跟一些長輩他們學習,把它保留下來。」

靜宜大學 葉美智老師說:「很好玩第一次摸,而且藺草很香,以前只知道大甲草蓆呀,草帽呀是藺草做的,然後知道說它,很有那種鄉土的感覺啦,不知道說它到底是怎麼做的,草是怎麼長出來,然後草蓆草帽是怎麼做的。」

幸福社區 孫月嬌女士說:「這叫做樹子,古早的樹子,差不多一百多年前,就有這個東西,古早比較沒有在燙平,這個東西有些做完比較沒平,用這個樹子來推平,這樣推 推給平,推給它漂亮,拿去賣價格才會好,這個東西,古早時代家家戶戶都有這個,會做草帽的人都有這一顆。」

參與活動民眾 陳威仁同學說:「我覺得編織滿有趣的,它就跟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編織的課程,有點相似這樣子,其實一開始學的時候很難,然後到最後就還好。」

參與活動民眾 蔡昀杉同學說:「我今天感覺藺草活動,感覺滿有趣的,這些師傅都教的很用心,而且她們都編的很快。」

參與活動民眾 蔡佩穎同學說:「剛開始我覺得滿難的,因為我手真的不太巧,到後來熟悉之後就滿簡單的,對,而且師傅也慢慢的教呀,講的滿清楚的 對。」

參與活動民眾 蔡文能老師說:「我覺得這一種技藝,如果沒有傳承的話,真的非常可惜,阿嬤那一代,長輩們他們都會,圍在大樹下,然後每個人前面就,一個帽子的模子,然後就在大樹下,然後一邊編織一邊,就像一個小小的八卦市集,然後大家在那邊,一邊講一邊聊家裡的事情,這對我來講是有一個,熟悉記億的一種感覺在。」

藺草編織文化,正面臨消失危機,靜宜大學與幸福社區,將藺草從種植到編織成品,有系統的紀錄下來,讓先民以往編織技藝,得以永遠傳承下去.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