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影片的省思~從一則打小孩的影片說起
文/吳健豪(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原文刊載於任林幸福觀點雙月刊9月號:http://www.jenlinst.org.tw/Bulletins_Show.asp?AD=5,113&ID=88
前陣子友人在群組裡傳來一個影片,畫面 中是一個看似六、七歲的男孩跟他的母 親對峙的局面,母親手裡拿著一根棍子,要 處罰男孩違反規定帶手機,而男孩則是跳腳 大叫母親「不要激動」、不斷要母親放下「棍 子」,還強調要把手放下才叫做放下,只要 母親手一碰到棍子,他馬上就像觸電一樣又 激動起來,好不容易母親放下棍子了,他又 開始「指導」母親用手打的方式,不要高高 舉起、要輕輕的,一旦母親手伸得高一點, 他又馬上往後跳大叫,這樣一來一往不斷重 複的模式持續至少三分鐘。畫面一旁還可以 聽到他人的笑聲,想必掌鏡的是其他親友, 男孩也不時注意到旁人的拍攝,還跟母親抱 怨他們在看,但母親無視旁人的攝影,只專注在要如何「打」到這個小孩。 我戲稱這個互動很像獅子和跳蚤。對孩子 來說,拿著棍子的母親就像獅子一樣很有威脅感;然而,明明是小小一隻跳蚤,但可花 了這隻獅子很大的力氣,因為他總是跳個不 停,獅子也很難真的開口吃到牠。
我可以猜想,友人應該也是覺得這孩子的 模樣太逗趣了,所以傳來跟大家分享,但那 一刻,我實在笑不出來。一來,我在想,這 母親難道沒發現,他們之間的互動,儼然成為一支舞蹈,孩子的焦點不斷在她的棍子, 孩子還記得他到底犯了什麼錯?為爲什麼被懲 罰嗎?原本處罰是手段,但此刻儼然成為焦 點。
此外,旁人的笑聲,也讓我很擔憂,不時 就可以看見男孩,側臉看攝影鏡頭這邊,他是在意旁人反應的,旁人的笑聲,每次都加 強了他的「演出」,他會哭的更用力或是更 用力阻止母親手上的棍子,連「妳有沒有看 到我雙腳在發抖」這種戲劇性的台詞都搬出來了。回頭,我不知道這名母親,有沒有注意到旁人的影響,是如何看待旁人的影響? 有沒有想過,在眾人面前處罰孩子,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不用說身為成人的我們,通常很害怕在他人面前出糗,孩子其實也是有自尊的,在他人面前被處罰,跟私下被處罰的那種感受很不同,尤其當旁人在「笑」,孩子會怎麼想他們的笑呢?他知道他們不是在笑他做錯事嗎?他知道他們的笑裡沒有嘲諷的意味嗎?還是在他忙於應付母親手上那個棍子的同時,他早搞混了自己的羞恥感和他們的笑聲?
撇開是否要用處罰來「教育」孩子的爭論不說,從這影片會讓我想:如果不小心使用處罰這個「手段」,就可能跟這影片一樣, 處罰變成關注的焦點與目的。孩子花很多時 間去跟被「打」的恐懼攻防,也許我們大人希望孩子透過處罰知道這是「錯」事,但會不會,孩子記得只有那個「痛」與「恐懼」, 除了「阻止」他們做錯事,也許他們更需要 有人「引導」他們做對事。
再者,這是個網路影片的時代,因為手機 拍照、攝影的功能愈來愈好,人人都可以當 導演,隨時拍下自己或週遭的生活,重現那些生活的片段。的確,影片的方便,似乎讓 一些「記錄」的需求,變得容易滿足許多, 但為人父母的或許需要思考「攝影」甚至是 「直播」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不良」的 影響?
就像影片中,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集中在「被教導」,或許需要請旁人走開而且不要攝影, 一來為孩子留面子,二來也讓孩子更專注在我們之間的溝通,孩子不必分心去留意那些攝影與笑聲。尤其當旁人在笑時,我覺得那是很混淆的,如果被打對孩子來說是很痛的事,旁人卻在笑。你可以想像那是種反差是一種相當「沒有同情心」的表現嗎?無形中, 我們像是在告訴孩子,我不在乎你的感受。
如果母親真的就是要用處罰的「痛」讓孩 子感受到而不再犯錯,有兩種很不一樣的方式,如果孩子可以感受到母親感受他的痛但仍選擇必須打他,跟忽視他的痛打他、甚至 笑著打他,我們可以區辨這兩者的不同嗎? 前者讓我們感受到愛,後者讓我們體會到殘忍。
從社會學極端的角度來說,人在他人面前 都是種「表演」,在這個影片盛行的年代,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拍下影片「記錄」?這麼做會不會喧賓奪主, 反而失去我們原先的美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