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正視《論語》,安心居。(一)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鮮為人知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銀髮游藝自從2018.10.31幻說《河圖》與《洛書》系列三後,就沒有投稿。昨晚收到《論語》的導論,就洋洋灑灑幾乎五千字,分成兩篇寄來。我躺在床上,細細品讀,雖說已經很累的,幾次手機掉到床上,我還是提起精神,繼續看下去,看完才心滿意足的關機睡覺,不知道各位看官的心情,是否跟我一樣?有一位白宮記者台灣之光張經義在慈濟的人文講堂中,以「當我們有機會走出去的時候,請帶著我們自己文化的自信,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值得驕傲的』但是我們的文化是什麼?大家的答案會是相同的嗎?

看完銀髮游藝可以說是孔子論語導讀的安心居,我安心的睡去了。。。

***************************

正視《論語》,安心居。(一)  銀髮游藝

千百年來,疏、注及解《論語》的文章無數,及至近代,有志於傳承儒學思想者,更是紛紛推出白話文解釋版本,其數以過江之鯽形容,應不為過。但是,多數古籍已然淹沒於歷史塵土,徒留所謂今本《論語》及一部分相關集注,以作為欲窺探聖道者賴以通達的津樑。這些遺存集注的重要角色,一則用於明辨《論語》用字中,今、古不同意涵的原義所在;二則以戰國歷史及當時社會軌範來梳理,孔子及其弟子間對話時的可能事件情境,並以此彰明對話背後的義理所在。及至民國推動白話文運動之後,多數學子不再能流暢運用文言文,如此,將文言文譯解為白話文並加以講述,已然成為今日正規教育體系中僅能達成的低限目標。

這種情況,其實與十八世紀時期,學者們將《論語》翻譯成西文後,對西方讀者所產生的認知效應應該十分類近:《論語》不過是一本有關於孔子的綜合道德論述集――這如同現今在網路上,Wikiland所引譯黑格爾的看法一樣:「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到了今日,進一步將連同上述依附在今本《論語》的相關集注等注釋文章加以譯釋成白話文的工作,似乎已變成一種專業學問。如此一來,顯然使得僅透過對白話文版今本《論語》文句的理解,不能再具備千年來學子們透過修習《論語》用以達到規範個人行為、完善人格修養的基本傳統功能。如此,現代一般人如果想要倚賴《論語》近一步通達其背後的華夏傳統哲思,誠然也成為緣木求魚的奢望。

將《論語》簡單的視為一本,是孔子及其弟子間對話所形成的常識道德集本,固然起因於對孔子應對文化傳承,所採取「述而不作」態度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文字的無所認識。中國文字的構成根底,有所謂六書原則,其中最基本的兩個支柱是“象形”與“會意”――前者,是模擬物形,而後者則是創字者與解讀者間共通生活經驗的交互震盪。但是,所有對藝術有些許涉略的人都會同意,針對同一“象”,人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個人,對同一個“象”,在不同時間,也常常有不同的感受。更不用說對不同“象”間互相交會而構成的“會意”狀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正可作為對這種文字自身及其堆砌成更複雜的概念理解可能形成的多樣性,最淺顯、表象的一種解釋。

此處,以《論語》第一章《學而》的“學”字為例,來說明望聞古代用字需要思、學的原因(古代小學的範疇)。“學”,漢代編篡的《說文解字》解釋為:「覺悟也。」並說,它是“斅”字的省略寫法。從現代推敲語意的角度看,該解釋偏向:「透過學習,能產生對事物的認知效果。」,此說,其實有暗示該字型右側符號「攴」的功能意圖;因為,在《說文解字》裡,“攴”的意思是:「小擊也」-表示需要某些作為來達成目標;其構形:上方類似“卜”的符號,是工具物件的通用表示。而下方“又”符號,則表示有意識的着手行事,它的象形寫法請參看圖一,“又”字,《說文解字》解釋則為:「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

至於這個“斅”字,應該是秦代統一各國文字後才通行的寫法。另一方面,從近代出土戰國時期的竹簡上文章看,楚文字系的“學”字,至少有兩種寫法(請參看圖一,“學甲”及“學乙”),用在不同的語境之中。“學甲”的上半部,象上位者伸出的雙手(將“又”符號垂直翻轉),而其下半部,則是尚在學步的小孩(子);其整體構型,因此可以會意為:扶助尚不能獨立者,使其成長、獨立。“學甲”,因此用在泛指一切的學習。“學乙”,則是在上述“學甲”的雙手中間加上“|”,表示針對特定待習的事務,也可能可以解釋為,將字形上方轉型為“申”字,用來強調對已知知識的強化、深入研究郭店竹簡《老子•乙》(類比通行本第四十八章)文句:「學者日益」的“學”字,正是用“學乙”這個字――也暗示了:反覆學習,才能有所增益;而“學甲”則用在上述同一章中的最末文句:「絕學亡憂」。由此看,“學”字應非秦代統一文字後的新造字,而是有所本。

事實上,甲骨契文中,被解釋為“學”的字,寫如圖二的“學丙”或“學丁”。很明顯的,文字構型的下半部,應該是摹畫房屋的略圖,而非“說文解字”解釋的:「ㄇ,尚矇也」的型態。考慮到在古代,文字應該是統治階層、貴族專屬的使用工具,這個類似房屋符號所表達的,最可能便是國家宮、室等教育場所;而所教的對象,則是社會未來的管理階層。文字的上半部,是由單“ㄨ”或者雙“ㄨ”組合構成“爻”字符號,再加以合併旁邊代表扶祐的雙手符號而成。此處的“爻”可以是表示易卦上陰陽交匯的變化,因此使用“ㄨ”或許只是“爻”符早期的簡化寫法,如此,此二者,表達的便會是表淺的《易經》論及陰、陽相交所產生萬事萬物的“物自身”,也可以是一種引申涵義:理解萬事萬物變化的方法及道理。而這,正是古代所謂「成人」或「大人」之學的內涵所在。清楚理解“學”字產生的演化過程,《論語•學而》的“學”所討論的基本要目便因此浮現出來:學為人,學美善人格,學安頓自我的生命。

(未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719則報導
296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1:50

副刊:正視《論語》,安心居。(一)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92篇報導,共13,19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92篇報導

13,19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