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連結過去與現在 不舞作坊

2009/11/11 01:59
4,317次瀏覽 ・ 1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熊玠?/嘉義阿里山報導】

  不舞‧阿古亞那,一個來自阿里山來吉村的鄒族女孩,從前在台北唸復興美工,後來回到了阿里山上的來吉部落,創作了「不舞作坊」,運用她所學的美術技藝,連結鄒族文化創造出一件件擁有文化氣味的工藝品,用石雕、陶藝、雕塑與繪畫,串聯起鄒族歷史的新風貌,為鄒族文化發聲。

  不舞是六年級生,一開始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興趣而念美工,但進入美工領域學習之後,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剛開始是家人叫我去唸美工就去唸了,因為我不太會唸書,後來學到第三年慢慢變有興趣。」不舞說。從復興美工畢業後,不舞回到阿里山上的來吉部落,原本只是感於都市生活的不易,想回家鄉討生活,卻意外啟發了他對鄒族文化的靈感連結。「大家都說唸美工找工作不容易,我就想說回山上去總不會餓死,後來回去有看到一些部落的東西就想說把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創立「不舞作坊」為自己的工作室,不只讓不舞的靈感在裡頭轉化為精美的工藝品,開設的美術班也成為村落中長者、小孩交流的舞台。不舞說:「一方面是我自己創作一些東西,另一方面大家一起聚在這邊講講故事並學習創作,聯絡情感傳承文化。」

照片

不舞與她的作品。記者熊玠?/攝影

  透過工作坊,不舞完成了許多作品,包括石雕、木雕、陶藝和畫作,來吉村中四處可見不舞的創作。「這算是一種社區營造吧,讓我們用自己的特色文化美化自己的社區,創作的石頭木頭也是這邊的資源。」不舞說。透過自己所創作的工藝品,不舞不只將自己對族群的情感與文化轉化為實體,也希望族群的聲音讓外界聽到,不要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舞的作品曾參與2006世貿中心國際禮品展,也將於今年十二月十一號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舉辦藝術展覽。而工作坊中的美術班,也成為村落中小孩與長者傳承文化的地方。「在這裡我們會找一些長者來講講故事,讓年輕的一代不要忘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不舞的母親陳月英表示。「不舞作坊」的存在,不單只是族群文化的創作中心,更是凝聚鄒族部落情感,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交流平台。

照片

來吉村口的不舞山豬石雕。記者熊玠?/攝影

  在不舞的許多創作中,又以山豬為主題的作品為大宗。不舞表示,來吉村就是以前族人在追捕山豬時發現,且鄒族有許多關於山豬的傳說故事,山豬在某方面也代表了原住民的精神,在山林中生存,和自然奮戰搏鬥。以山豬為主題創作,不舞說:「小時候聽過很多山豬的故事,對山豬有一種莫名的情感,山豬的處境也和鄒族人一樣越來越不好。」除了山豬的創作,許多族人在不舞帶領下,將鄒族文化故事帶入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從做美工中一同學習,讓傳統文化和現在連結並延續,工藝品是我們和外界交流的橋樑。」族人鄭秀琴說。除了對外發聲外,不舞帶領族人一同創作,過程中也拉近了彼此的情感,團結了族人的力量。族人陳汪麗琴說:「藝術是超越年齡的,透過做工藝發現了我們的共同興趣,大家聚在一起很快樂。」

  在不舞的領導下,來吉村民找到了表現自我文化的方式,也使得來吉村民團結一心。「不舞是我們的老師,她的上進心帶著來吉進步。」鄭秀琴說。村頭村尾,到處都有不舞與族人的作品,是最真誠的鄒族文化,也是最鮮明的部落形象。如果說不舞是來吉村族人的老師,鄒族歷史就是不舞的創作老師。不舞表示,原住民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一群,所以大家更要團結,讓外界聽到鄒族的文化與聲音。也提醒族人別忘記自己的歷史,不僅緬懷過去,也能永續經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