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主體 蓋自己的房子

文字-A A +A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郭盈?
災難過後,除了家園需要重建,還有災民心靈的安定。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第四季論壇「手牽手迎向未來」系列之二以「家園重建」為題,請到長期深入災區推動「協力造屋」重建的建築師謝英俊,分享他在國內外與災民齊心重建的經驗。

「我們絕對不是在幫別人蓋房子!」謝英俊堅定表示,協力造屋的用意之一是要讓災民對自己的房子產生認同,進一步達到家園重建的目的。所謂「協力造屋」,即「透過組織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利用互助換工的方式,降低對主流建築專業邏輯的依賴,使非專業者皆可參與勞作」之理念,藉由以工代賑的方式,凝聚災區勞動力並產生認同,暫時解決當地失業問題。

過去,謝英俊曾帶著這樣的理念進入九二一地震及川震災區,秉持「常民建築」工法,簡化設計過程、生產工具,讓房子不再是由笨重的鋼筋水泥建成,而是由環保又抗震的輕鋼架為骨架,使用在地建材並融合社區特色搭建而成。「讓居民自由發揮設計自己的房子,也能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他們的房子』而非我的。」謝英俊說。

其實,「協力造屋」、「常民建築」背後含有許多邏輯及特色。首先,開放與彈性為其一。以輕鋼架為材的房屋不但能夠移地再建,更能依使用者需求「長高長大」,進行變化。

此外,協力造屋等概念也蘊含著「適當科技」的重要。謝英俊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建築已受「專業」壟斷,彷彿沒有高科技、高資金,人就無法擁有棲身之所。但事實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類都住在「常民建築」裡,沒有鋼筋水泥,更沒有高科技,單純利用適當的科技就能夠擁有自己的家。木材不一定要拉直切割才能使用,房屋的結構也未必使用複雜的建料才能完成,「適當的科技」才是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協力造屋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人為主體」。謝英俊所提出的常民建築回歸「人的需求」作為思考點,以有限但必要的作為和居民與土地進行互動。發展至今,除了人的需求,更加入環境、人文等以永續作為目標,形成「多主體」思維,「以原住民為例,他們不只需要房子,更需要土地與文化信仰的保存。」謝英俊說道。

今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對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楊志彬表示,八八水災為複合式災難,且集中於偏遠及原住民地區,「重建之路很長,但協力造屋能重新找回價值並彰顯力量。」他說。未來,應以部落及社區為主體,且以家為單位進行安置,盡速讓災民找回認同及力量。

「我曾經幫別人蓋了一棟房子,後來需要維修時,主人卻告訴我:『你的房子壞掉了』,他住了二十年,卻仍然認為那是我的房子。」謝英俊在論壇的最後以其多年的建築經驗強調「人為主體」甚至「多主體」的重要性。試想,棲身之地若能以人為主體進行思考,不僅能構成認同,更能在加入其他主體之後,形成優美的多部合聲,既獨立又融合。

〉〉〉最新消息〈〈〈
手牽手迎向未來系列之三/社區再生
主題:厝邊逗陣行,營造美好家園
日期:2009年12月3日(四)19:30~21:30
講者:林銀河(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談:廖英帆(永和社大生態師資班講師)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台北市金華街187號)

☆更多訊息請見政大NPO-EMBA部落格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09.01.09

npo-emba

加入時間: 2009.01.09
48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NPO公益論壇]企業相伴讀,偏鄉童顏綻

2011-07-18
瀏覽:
2,822
推:
1
回應:
1

[2011NPO公益論壇]牛犁禾下土,小鎮自耕生

2011-05-11
瀏覽:
3,265
推:
1
回應:
0

〈論壇消息〉司馬庫斯合作共生 點亮黑暗部落

2010-10-04
瀏覽:
2,723
推:
1
回應:
0

〈政大NPO公益論壇〉永續鐵三角:桃米新故鄉

2010-09-07
瀏覽:
2,948
推:
1
回應:
0

2010-09-07
瀏覽:
2,460
推:
0
回應:
0

以人為主體 蓋自己的房子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20篇報導,共13,18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20篇報導

13,18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