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鳥會從鳥類救傷看生態
【記者潘哲宇、鄭暐儒/桃園市報導】六年前吳豫州在一次的鳥類救傷工作中,發現野鳥因為被溪中魚鉤鉤住而受傷,進而看到鳥類因人為因素受到的傷害越來越多,同時桃園鳥會也在鳥類救傷行動中,觀察生態的變化及人為設施對於鳥類的傷害,進而研究找出解決的方法。
桃園鳥會理事長吳豫州說 透過欣賞鳥類,讓民眾了解要如何保育這些鳥類 。攝影/鄭暐儒
愛鳥是真的懂鳥? 踏入野鳥保育的動機
為何會進入野鳥保育組織,從教官一職退休後的桃園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吳豫州說,因年輕時非常喜歡鳥,所以就把鳥抓下來自己養,用來娛樂,但是後來發現,這樣的行為是錯的,不能去玩鳥,而是要保護。鳥在生態中扮演的是一個環境指標,透過鳥的欣賞、調查看到環境的好壞,他也發現到現在的環境生態破壞的很嚴重,因為這些原因讓他踏入保育野鳥的行列。
一九九四年成立至今,從一開始只是一群關心桃園野鳥生態的同好,到後來成立為一個正式的學會。吳豫州表示,透過欣賞鳥類之餘,也要讓民眾了解要如何保育這些鳥類,不要讓這些鳥類消失,而要如何保育就需要去研究調查,所以讓「欣賞、保育、研究」這三個要點成為學會重要宗旨。
曾有民眾提出疑問:這隻鳥不一定能百分百救活但是為什麼還要救呢,吳豫州表示,雖然不能百分百救活,但是能從這個行動中,看到是什麼原因和環境生態,以及是什麼樣的人為因素造成這隻鳥受傷。
桃園鳥會邀請保育人,讓民眾了解保育鳥類的知識。 攝影/鄭暐儒
救傷程序與鳥類受傷主因
為了加快救傷的效率,學會聘請專門的獸醫師進行駐診,也能讓治好的鳥隻能盡快回到原地生活。另外,學會也有保育員進行鳥類保育宣導,為的是讓民眾了解到如何去保育鳥類及賞鳥,正確的賞鳥方式是利用望遠鏡來觀看,不去打擾就是最好且最正確的賞鳥方式。
救傷程序並非想像中的簡單,桃園市野鳥學會救傷組組長陳靜文表示,救傷的第一步驟是先治療,但治療後不是馬上放走,因為要讓鳥復健適應,第二步驟傷好後的能力訓練,讓受傷的鳥隻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最後再進行評估決定是不是可以放原地生活。
鳥類受傷原因有許多,像是被車撞到、捕鳥網,以及窗殺等。所謂窗殺是指,鳥類在飛行途中,因部分玻璃是透明的,導致鳥類以為可以飛過去,便撞上玻璃造成傷害。透過玻璃門窗加上裝飾,來避免窗殺的機率發生。
此外,動物攻擊也是鳥類受傷的主因之一,野貓和家貓常常會去獵捕樹上或地面上休息的鳥類,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貓養在家中,或者是讓貓配戴有鈴鐺的項圈,能讓鳥能注意到貓,才有逃走的機會。
在溪邊正在進食的鳥類。 攝影/鄭暐儒
保育觀念及正確賞鳥的重要
在一次的救傷案例中讓陳靜文非常心酸,通報受傷的鳥類是鳳頭蒼鷹,全身都被線捆綁住,丟棄到路邊,更慘忍的是鳥喙跟指甲都被剪掉了,只因為這隻鳥誤食了農夫養的雞隻,農夫覺得氣憤,設下陷阱,把偷吃雞隻的鳥抓起來,這種報復心態,讓鳥隻遭到慘忍對待。
為了加快救傷的效率,學會聘請專門的獸醫師進行駐診,也能讓治好的鳥隻能盡快回到原地生活。另外,學會也有保育員進行鳥類保育宣導,為的是讓民眾了解到如何去保育鳥類及賞鳥,正確的賞鳥方式是利用望遠鏡來觀看,不去打擾就是最好且最正確的賞鳥方式。
對於救傷,陳靜文說,其實救傷在整個保育行動當中算是一種彌補的手段,其實不算是一種解決的作為,而盡力提升大眾的「保育觀念」,以及如何跟大自然還有生物找到一個友善共存,能夠達成所謂的「里山」精神。如果鳥在棲息地都不能生活了,那麼人類該如何生活?鳥會透過鳥類觀察,希望使環境更好, 所以讓人類和生物能更和諧相處是學會希望能夠推動的方向。
採訪側記
其實社會上不只有流浪貓、狗的議題需要被注意,野鳥也是非常重要的,桃園是候鳥休息的中繼站,原本可以停留的天然溼地卻遭到人為開發破壞,反而因為停留在這而受到傷害,讓候鳥們失去了遷移可以安心休息的棲所,因此除了被動的救傷鳥類外,也要積極地增加民眾的生態意識,除了做到生態友善外,對大自然、生物更是一種尊重。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