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師變成老闆 讓社區供餐持續蔓延
【記者徐菁,林芷妡∕台中市採訪報導】在現在的社會中,老人照護問題成為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人有錢,卻因為行動不便,無法出門為自己買飯吃;有的人卻連三餐的錢在哪裡都沒有著落。正因為如此,愛蔓延的創辦人王世欽才一心投入社區供餐服務,讓老人們都不必擔心三餐問題。
身分轉變 從牧師變老闆
王世欽,是一名牧師,在教會中服務多年。在當牧師的這些年中,他接觸到許多教徒,同時看到許多人的需求面。教會的教徒多為中低階層,每次做完禮拜後,王世欽總會跟教徒們說:「平安!平安!上帝願你平安!」但王世欽的心中知道,這些教徒的困難並未解決,這讓他的內心感到非常的掙扎。
明明知道教徒們失業的還是失業、病痛的仍然病痛,無法帶給他們實質的幫助,他內心不免問自己:「我還能做些什麼?」若他當牧師不能帶給教徒們一些安慰,那這個信仰到底有什麼幫助?因此教會開始在台中投入了社區工作。
他決定讓教會開始每天供餐給弱勢者。雖然王世欽有這樣的心,但糧食卻是一大問題。因為教會的資金並不足以提供這麼多弱勢每天的糧食。正當社區供餐實施不下去的時候,一通電話成為了這個社區服務的救命稻草。有人捐贈了五百公斤的米給王世欽,讓他可以繼續投入社區供餐服務。
但這也讓王世欽發現了,社會的資源真的是無窮盡。「唯獨我們把自己當作輸送的管道,把社會的資源運輸到需要的人身上,才可以幫助他們。而這些幫助不只生活上,也有心理上的。」因此王世欽決定自立門戶,自己創立愛蔓延社會企業,讓更多的人都可以受到照顧。
愛蔓延社會企業創辦人王世欽分享創業歷程。攝影/林芷妡
避免食物二次浪費 成立糧膳坊
王世欽對老年人的生活所需從十年前就開始關切,深入社區服務後發現老年人在吃的方面大有問題,幾乎都營養不良,因此開始結合國際組織來投入學習「食物銀行」,所謂的食物銀行就是將食物以乾貨的形式儲存起來,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從善心人士捐贈五百公斤的米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九年,在愛蔓延裡,每天都會有許多的人捐贈米、麵包、醬油等等的食材,王世欽將這些民眾捐贈的食材、乾貨儲存至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的食物儲存並清點計算後,會將食物分配給社區內需要的老人。但由於每天都有善心民眾捐贈食物,過於大量,儲存不易。常常碰到米生蟲或是食物壞掉的現象。因此,王世欽將這些多餘的食材拿給教會的志工,請他們帶回去煮。但這些志工總說將食材留給需要的人,拒收食材,導致食物過剩壞掉,造成食物二次浪費。
為了避免食物的二次浪費,王世欽建立了中央廚房-糧膳坊。他說:「根據統計發現,一年我們所浪費的食物約三百斤公噸,足夠讓這些低收入戶、中低階層等弱勢享受約二十年的飯菜。」
只要將食物銀行所收到之保存期限較短、容易壞掉的食材直接烹煮成料理,就可以避免食物浪費,同時也能提升老人的營養價值。
剩食來源介紹。製圖/林芷妡
愛蔓延設立糧膳坊,重新烹煮剩食,照顧社區之弱勢。攝影/林芷妡
提供老人照護服務 發展社區共餐
發覺到老人三餐問題後,除了提供三餐及送餐的服務,為了讓老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愛蔓延也提供了社區共餐服務。
愛蔓延透過糧膳坊,將民眾捐贈的食材烹煮後,送到需要幫助的老人家中。但愛蔓延的送餐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免費供應的。愛蔓延會去衛福部的網站蒐集資料,確定申請的人是否有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若符合低收入戶資格,愛蔓延就會免費供餐給他;若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者,但因身體不便等因素無法出門買三餐,就會酌收一點錢。
糧膳坊將食材烹煮分裝好後,會經由機車送餐系統將便當分送給老人們。除了讓婦女或是更生人可以二度就業,也讓年輕人有機會就業或是工讀。這樣的系統為老人們提供了三餐熱食,增進老人之間的互動,達到社區供餐的目的,也為無法走出家門的老年人提供到府服務。
王世欽說,社區供餐已經有了二十個據點。這些據點分別在台中北區、西區、中區、南區、西屯區等地,糧膳坊的機車送餐系統就會將便當發放到這二十個區域當中,為社區的老人服務。但這樣還不夠。王世欽想要讓社區供餐的效果擴大,讓更多的人獲得幫助。因此他想要在每一個據點都設立像飛機上保溫系統的空廚,利用微波設備讓需求者可以在需要用餐的時候自行加熱餐盒。他說:「便利商店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除此之外,愛蔓延也提供老人照護服務,發展社區共餐,讓社區的老人在閒暇時可以一同唱歌跳舞,培養自己的興趣,讓老人們走出家門和其他人互動。提供熱食增進社區內的感情,也提供了老人的照護問題。
王世欽的太太陳秋月說,在這裡的老人常常會一起聊天,把家裡面所遇到的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拿出來和其他阿公阿嬤們分享,把壓力釋放出來。她也說,在這裡服務了這麼久,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麼了。
愛蔓延設立社區據點,提供老年人休閒場所。攝影/林芷妡
牧師變成老闆,剩食變成一道道美味的菜餚,成為社區服務中最重要的一環。愛蔓延真的讓愛蔓延,不只蔓延到人的心中,也蔓延至社區的每個角落。身分的轉變並沒有讓王世欽想為中低階層民眾服務的心轉變,反而越來越貼近,並且逐漸擴大至全球。
採訪側記
這是我們的第一篇專題式採訪,也是我們開始接觸數位敘事的製作,心中非常激動但也隱藏著害怕,怕我們自己沒有做好而讓這次的採訪毀於一旦。創辦人很親切,當天有事情要忙但還為了我們留下來接受我們的採訪,他也說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別人的專訪,我們感到非常的榮幸。透過這次採訪,讓我們知道了老人的三餐問題是如何解決,也知道他們所付出的心力和勞力,希望透過我們的報導讓更多人看到他們在做的事情,一同參與。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