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民電廠平台 簡單減少碳排放
【記者林芷妡、徐菁∕台北市採訪報導】面對環境的變遷,要如何簡單的愛護地球呢?陽光伏特家認為只要增加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就可以減少碳排放,讓地球變得更乾淨,但是要讓家家戶戶都設置太陽能板並不容易,於是陽光伏特家設立公民電廠平台,讓大家可以在平台上選擇成為出資人,集資建造太陽能電廠;或成為收租人,提供屋頂建造太陽能電廠,收取綠色租金。不管是出資人或收租人,都可以簡單的減碳,還能獲得經濟利益。
成為陽光電廠主人 共創有溫度的綠色收益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致力於太陽光電材料的研究,在創立陽光伏特家前,其實是想把一個位在日本的太陽能電廠賣給台灣的大企業家,在與多位商場上的前輩交涉後,發現到自己靠這樣的方式是無法成功的,對那些在商場上打拼多年的大老闆來說,他只是一個要在中間賺價差的掮客,而且這對環境行動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是一個商業行為罷了。
「沒辦法認識那麼多有錢人,但可以遇到很多普通人。」他發現到,假如能夠遇到八萬人,一人只需要出資一萬元,就可以集資八億蓋電廠了。於是開始研究法規,他了解到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民眾其實可以出資太陽能源發電系統,並將電力回售給台灣電力公司,根本不需要在日本做這件事,而且如果讓更多的人出資,就能有更多力量讓環境變得更好,也因為這件事讓他決定創立陽光伏特家。
陽光伏特家是台灣第一個綠能出資平台,也是台灣最大的公民電廠平台,以群眾集資的模式降低資金門檻,讓民眾或是企業,都能在平台上選擇成為陽光電廠出資人、綠能公益捐款人或是我有屋頂收租人。
陽光伏特家將太陽能電廠拆解成最小的單位,讓民眾可以自由決定購買太陽能板的片數,成為出資人參與集資,共享太陽能產生的價值收益;或是到平台上提供閒置屋頂,經過陽光伏特家的審核後就可以成為收租人,出租屋頂收取綠色租金。以台南擔仔二十九號專案為例,預估出資人平均年收益為一片一千六百八十元,收租人二十年總收益可達十六萬元,兩者都可以有穩定的綠色收益。
陽光伏特家電商管理柯建佑說,在進公司前是以志工身分參與環境行動,過去做環境議題的倡議時都是道德性的,每天喊著救救北極熊,但是這樣效果是很有限的,透過購買太陽能板這樣的商業模式來增加附加價值,可以增加大家對環境行動的意願。
陽光伏特家核心宗旨。 攝影/徐菁
萬事起頭難 一步一腳印累積基本功
馮嘯儒說,一間小公司要在台灣這麼大的地方找到適合的屋頂是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間新公司剛創立,很少人會相信它是可靠的,只能不斷的尋找屋頂與舉辦說明會來累積知名度。起初剛創立公司時員工只有三、五人,在促成第一個專案前,他們經歷了半年一事無成的時間。
「你的屋頂只有放置水塔,不如提供我們蓋太陽能板,可以讓陽光不直曬在屋頂上,雨水也不會直接打在屋頂上,可以延長屋頂防水的壽命,而且蓋太陽能板你不但不用出任何錢,我們還會付租金給你。」馮嘯儒回憶起公司創立初期說服一位苗栗的屋主提供屋頂時的場景。然而,這些理由完全沒打動屋主,他甚至覺得其中必有詐,就拒絕提案了。
直到三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台南的屋主打電話說願意提供屋頂,經過評估後也確實適合蓋太陽能電廠,二〇一七年第一個專案「台南擔仔一號」終於成功上線。放上平台後,同時算出未來二十年會有多少價值後,開始有比較多人認同這樣的理念並對專案產生興趣,僅花費五天就募資成功了。
「台南擔仔一號」的成功也讓陽光伏特家走出惡性循環期,整個公司的運作開始動了起來,越來越多人願意提供屋頂,當需求慢慢被放大後,原先望之卻步的太陽能板廠商也願意合作蓋太陽能電廠了。
「從一開始的四十四片太陽能板到現在的一萬六千片,更值得開心的是,過去七十萬的專案,須花五天進行集資 現在每個月上兩個案子,一個案子一千萬,最慢花費四個半小時,最快只要花兩分半。」馮嘯儒開心地說。
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可避免陽光直曬。 照片提供/陽光伏特家
再生能源設備 使環境行動與經濟價值共存
現今我們使用的每一度電幾乎是靠火力發電,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只有很小的一部份是不會排碳的再生能源。以目前的發電能源來看,將所有會產生碳排放的能源進行加權後可以算出,每一度電大約產生五百三十克的碳排放,若能將不會產生碳排放的再生能源比例增加,則使用每一度電的碳排放就會持續下降。
有了再生能源設備後,要如何從中得到經濟價值呢?馮嘯儒說,只要用電時優先使用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所產生的電,就可以省下一些電費。每天中午是日照最強的時候,相對來說,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產生最多電力的時候,但這個時間人們幾乎都外出上課或上班,並不會在家中使用電,這時候就可以將電力賣給其他商家使用。
因此,馮嘯儒希望未來三至五年內,每一戶家庭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不僅可以省下電費,還可以增加現金流,幾年後便可以將購買再生能源設備的金額補足,開始享受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讓每個人除了簡單的利用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參與環境行動,更能從中得到經濟好處,使環境行動與經濟價值同時存在。
找尋合適屋頂 解決物理侷限
雖說購買再生能源設備可以達到經濟價值與環境行動共存,但以台灣的房屋型態來說,要使每個家庭在自己的屋頂上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設置太陽能板的屋頂必須符合「屋頂至少二十五坪、周圍不能有高樓遮住太陽、頂樓不能是違建」這三個條件。尤其都市地區幾乎是高樓大廈,屋頂是由好幾十戶的家庭共同擁有,就算符合以上三個條件,要說服整棟住戶同意設置太陽能板更是困難。
為了解決的物理上的侷限,陽光伏特家提出「不需要在自己的屋頂上設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想法,成為為大家找屋頂的角色。陽光伏特家會在台灣找適合的屋頂放上平台,消費者可以在平台上選擇電廠標的,根據自己的太陽能片數需求購買,成為電廠的出資人,集資成功就會開始蓋太陽能電廠,太陽能電廠所產生的電力,會由陽光伏特家賣給台灣電力公司,在台灣電力公司與消費者間進行金流與資訊流的管理。
在今年九月,陽光伏特家也拿到「再生能源售電業」的電業執照,成為除了台灣電力公司外,唯一一家售電業,也是國內第一家綠能售電業。但目前個人購電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仍以售電給企業為主。
台南擔子八號空拍圖。 照片提供/陽光伏特家
綠能公益專案 將愛心放大
陽光伏特家平台上除了投資專案外,還有公益專案。馮嘯儒說,會發展公益專案是因為發現到社福單位需要有一個穩定可預期的資源,而太陽每年的照射量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才會將公益與綠能作結合。
公益專案是透過企業與民眾的捐款,但是捐款額達到後不是將錢捐給社福單位,而是蓋一座太陽能發電廠送給社福單位,讓社福單位擁有售電的權力,使社福單位未來二十年內都會有穩定的資金來源。
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保障,政府立法規範電力公用事業於二十年期間都要以當年申設太陽光電系統時的固定費率收購,所以這會是一個放大為一點六至一點八倍的公益愛心並持續二十年的穩定幫助。
「陽光永久屋」位於屏東的新來義聚落,這裡是二〇〇九年遭莫拉克風災肆虐後,七個山區原住民部落遷居的永久屋聚落,由陽光伏特家結合國泰金控社會企業責任的資源,在新來義的的活動中心屋頂打造的太陽光電廠,是國內首例結合公有屋頂的綠能公益專案,創造溫暖而永續的社會效益。
公益專案同時也是讓民眾更信任陽光伏特加的策略,雖然無法從中獲利,但可以累積信任感與觸及更多企業,讓更多人接觸投資專案。截至二〇一八年底,陽光伏特家累積發電量相對等於為台灣種下七萬多棵樹,兩者相輔相成,讓綠能點亮社會各個角落,也讓科技更有溫度。
採訪側記
一開始看到陽光伏特家這個名字就覺得很特別,公民電廠這個題材也是我們平常較少接觸到的,所以在找資料上花了不少心力。訪問時仍然很怕自己會理解錯誤,還好受訪者很仔細地解釋運作流程,看到我們對內容有疑惑時,更是耐心地解釋,也跟我們分享不少故事,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讓我們收穫許多的聊天過程。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