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報記者 何致緯/嘉義報導】歷經四年的紛紛擾擾,廢校與復校,阿里山鄉內第一所中等學校「阿里山國民中小學」,二十七日舉行校門揭牌暨宿舍落成典禮,現場有鄒族女高音梁芬美演唱傳統歌謠,還有鄒族傳統美食及器具體驗,配合一系列的親子趣味競賽,讓活動充滿許多歡笑,沖淡了些許阿里山受到莫拉克風災影響的憂鬱。
其實阿里山鄉並非沒有中等學校,四年前在樂野村曾經擁有一所香林國中,只是因為學校人數過少,難逃被廢校的命運,所有學生被迫與家人分隔兩地,轉學至番路鄉民和國中就讀。經過社會各界努力奔走,直到今年才合併樂野國小的教師與學生,成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
其實當初國中小在樂野設立學校的過程並不順利,創校方針引出樂野及其他部落鄒族人兩派不同的意見,在舉辦多次公聽會之後,嘉義縣政府傾向減低建校經費而選擇設立國中小,卻也將原本朝向設立鄒族民族學校方向,導向現行的升學教育。
現在阿里山國中小的原住民學生,在小學有九成,國中則有八成。之前因八八風災造成工程進度落後,許多校舍還沒完全建好,不過縣政府不願延後招生日期,結果使得學生被迫在組合屋上課,而有些學校的成員是透過輔導轉學入學的。
「一間新學校就能擁有畢業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來自樂野的羅美珍,曾擔任阿里山國小的臨時舍監說:「政府急於招生的結果,讓不少學生是外地輔導轉學進來的,這會讓校園問題更加嚴重。」校園霸凌是最讓學生家長擔憂的問題,在討論成立阿里山國中小之時,曾經出現樂野國小家長會「歡迎國中、反對國中小」的連署活動,就是因為擔憂可能出現國中生欺負國小生的情形。
阿里山國中小的校園規劃雖然國中校舍與國小分離,但是校園與操場仍然是共用的。「之前在民和國中移地復學時就有校園恐嚇事件,就算九月底回到阿里山國中小,情形也沒有改善。」羅美珍說:「這種情形讓許多本地的原住民學生不敢進學校上課,有些家長還寧可把孩子轉到較遠的學校。」羅美珍認為,若能維持初衷設立民族學校,那問題或許就不會那麼嚴重。「同樣是鄒族族人,那環境就會比較單純,也不會和平地的壞學生學一些壞習慣。」羅美珍說。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認為,設立民族學校並非拒絕現在的主流教育,只是在學習中加入鄒族原民的傳統元素,「像茶園如何經營賺錢,那就是主流教育教導出來的,但是也要教導我們的小朋友,從前原住民對所種的茶是十分尊敬的,而發展出來的神明信仰,也是因為崇敬及尊敬大自然的緣故。」
汪明輝希望鄒族的小朋友在學習現行教育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鄒族的傳統文化與思想,而設立民族學校是最好而且最能落實的方式。他認為阿里山國中小的設立完全沒有按照民族教育的精神,是政治操作下的產物,「我們應該把設立鄒族民族中學的初衷拉回來,建立適合原住民的教育方式。」對於政府不願面對設立民族學校的要求,汪明輝認為應該向教育部請願,若仍然沒有回應,那只好走上罷課、罷校一途。
但是阿里山國中小教務主任,同樣是鄒族人的鄭佩茜卻抱持不一樣的看法:「若設立民族學校,鄒族族人人口不多,到最後,還是會走向像香林國中一樣被廢校的命運。」鄭佩茜認為,與其花時間與政府談判,倒不如趕快在現有體制中找到維持鄒族文化的方法。
「我希望那些學者專家能回來部落看看,實際進入教育層面,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鄭佩茜除了專心在鄒族母語教學的教材編寫外,也盡量讓小朋友在生活中可以體驗鄒族文化。「我把學校的一間教室變成鄒族文化體驗室,裡面放了許多從前鄒族人生活的傳統器具,並在旁邊標上羅馬拼音,讓小朋友學習單字的唸法。」鄭佩茜說。
阿里山國中小也到處看得到標上羅馬拼音的字卡,就是希望能延續傳統文化,「我在學校也鼓勵老師在母語教學課時,盡量讓孩子出去校外教學,或是利用唱歌說故事的方式上課,因為與其在教室裡看著黑板背單字,倒不如到戶外去實際體會,或是聆聽一些傳統歌曲和熟悉的神話。」鄭佩茜說。
「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副召陳有福則認為或許可以先從經濟的方向開始解決,「如果原住民的工作和經濟可以獲得改善的話,我們就不會想要離鄉背井去賺錢了。」陳有福說:「我們就會想回到山裡,生多一點孩子,人口一多,就不會發生學生人數太少的問題,民族學校也不會被廢校了。」
但鄒族文教基金會的理事長安麗花則有不同的看法,她說,阿里山的學生國中畢業後依然要走出山區,她認為如果改為民族中學,在教育銜接上是個很大的問題。而阿里山咖啡農方政倫則說,若設立民族學校,對未來的考試和競爭會有不利的影響,「之後我們還是得考高中、念大學,怕會念得很辛苦。」方正倫說。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