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真假難辨 「糯米?仔」技藝延續

2009/12/09 06:37
3,162次瀏覽 ・ 2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謝依璇/雲林報導】

  遠看貢桌上的盤子裡裝著鮮嫩欲滴的水蜜桃,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幾可亂真的水果,其實是經由藝師施瑞麟精心捏製而成的「糯米?仔」,也就是俗稱的米粿雕。米粿雕在祭祀中做為供品,目前已難得見到,施瑞麟更是目前全台唯一的米粿雕藝師。

  過去祭祀時供桌上的祭品分成兩種,一種是宴請神明,並且可食用的食物,稱為「宴桌」;另一種是供人觀賞,也用來展現藝師手藝的「看桌」。米粿雕被歸類 為「看桌」的一種,在生活物資缺乏的年代,米粿雕被用來做為祭拜大典的供品,題材囊括各類蔬果、佳餚、動物及歷史人物。米粿雕和捏麵人同樣屬於麵塑藝術, 不同之處在於米粿雕以製作祭祀用品為主,擺放在盤中供人欣賞,捏麵人則呈現多元的形象,較貼近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米粿雕的主原料為麵粉與糯米粉,須先加 水混勻後煮熟,加入添加物後,揉捏均勻成為「素麵」,再視需求加入食用色素。過去由於米粿雕在祭拜完後可以直接食用,因此在製作素麵的過程中會加入糖,使 之帶有甜味,如今米粿雕已不當作食物,故在其中加入鹽跟防腐劑,以延長放置的時間。

照片

米粿雕製成壽桃的模樣維妙維肖。記者謝依璇/攝影

  米粿雕過去遍及全台,但目前只剩下施瑞麟在製作。 施瑞麟一開始製作米粿雕,是因為家族開設的糕餅店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所以對於麵點的製作早有基礎,再加上興趣使然,施瑞麟對於米粿雕這一領域用心鑽研, 終於在這一行發光發熱。以前米粿雕盛行、藝師人數眾多的時候,藝師之間甚至會舉辦比賽一較高下。施瑞麟表示:「我希望可以做出『滿漢全席』。」對他來說, 米粿雕不只是文化傳承,更是自我挑戰。

  在過去信仰濃厚的時代,米粿雕這一行業曾幾度輝煌,但隨著時代演進,一般祭祀對米粿雕的需求逐 漸減少。施瑞麟表示:「以前每家糕餅店都有做糯米?仔的藝師,但做糯米?仔沒什麼賺,久而久之就沒人做了。」由於米粿雕的訂單泰半要等到普渡、媽祖生辰前 才會出現,收入不穩定,且現在祭祀較少使用到米粿雕,以致市場漸趨狹小。再加上施瑞麟認為,現在前去學藝的人多半毅力不足,或是把它當作一種玩樂,常常無 功而返。因此隨著人才凋零,擁有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傳統文化的流失同樣出現在民眾對米粿雕的認知方面,施瑞麟感嘆:「有些(北 港)人,不知道現在還有這種東西(米粿雕)。」他認為在技藝逐漸失傳的現代,當地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也開始出現斷層,現在若在街上詢問年輕一輩什麼是 「糯米?仔」,恐怕沒有幾人知道。當地居民王先生表示,比起捏麵人,米粿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較少,小孩子自然無法接收到這類傳統廟口文化的刺激。雖 然雲林縣政府開始正視傳統技藝,但由於舉辦的活動性質多為娛樂,推廣成效略顯不足。居民陳先生說:「參加活動之後會對米粿雕有認識,但還是一知半解。」除 此之外,米粿雕是祭祀文化下的產物,傳統色彩濃厚,較難如捏麵人一樣出現多種樣貌或是配合目前流行事物做改變。施瑞麟說:「通常不會拿卡通人物的糯米?仔 來敬神。」施瑞麟短短一句話,道出米粿雕轉型最大的困難。

  由於米粿雕在過去的祭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鄉土文化研究團體或是研究生常 會前往施瑞麟的住處,參訪製作過程並集結成冊,亦有慕名而來的美術系學生跟老師去觀摩。經由網路及電子媒體的傳播,意外地讓外地人知道北港地區擁有這項傳 統藝術。施瑞麟開玩笑地說,這幾年還有嘉義地方的廟宇會下訂單,讓他比較有事情做。目前施瑞麟已70餘歲,開始將米粿雕這項技藝傳授給兒子施慶義,他的孫 子也在耳濡目染下,對米粿雕產生濃厚興趣,施瑞麟希望未來能將這傳統廟口文化延續下去。

  「糯米?仔」歷經幾番興衰,如今這項傳統工藝透過父傳子的形式,隨著祭祀文化繼續流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許玉華 (未驗證) ・ 2010/07/12 16:37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許玉華 (未驗證) ・ 2010/07/12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