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榻榻米 一針一線縫出舊記憶
藺草香 老一輩的生活記憶
在炎熱的夏天裡,躺在有藺草香味的榻榻米上吹風納涼、吃西瓜聽蟬鳴,是許多老一輩人共同的生活記憶。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蘇全正:「日本人他們在唐代的時候進行大化革新,所以他們就從唐代的環境裡學到了做草蓆的這個(榻榻米)文化。 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之後,日本人就把這個(榻榻米)文化帶到臺灣來。他們習慣過去的生活裡面跪坐,所以後來在臺灣的日式房子基本上就延續榻榻米文化,所以後來榻榻米慢慢臺灣人也開始接受。」
榻榻米文化 融入生活
榻榻米,不僅進入到家家戶戶的客廳、臥室裡,目前臺灣普遍用來計算房屋、建築面積的單位——「坪」,也受到榻榻米的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蘇全正:「榻榻米基本的尺寸是90公分乘以180公分,那是它的標準,所以兩塊榻榻米就是一坪的概念。我們臺灣的土地面積一坪就是兩塊榻榻米。」
機械化出現 產業面臨挑戰
然而,隨著西式彈簧床的出現,榻榻米的需求量大幅減少,以前隨處可見的榻榻米地板,現在也多只在茶室或宗教場所中見到。同時,機械化的技術發展也影響了手工榻榻米師傅賴以為生的技藝。
手工榻榻米師傅 鄭順興:「(以前)嘉義市有3間(手工榻榻米店),我們(朴子)這邊也2、3間,現在比較少了,因為利潤比較不好。(製作)手工(榻榻米)可能要3個小時,半手工(製作)要2個小時,如果用純機械(製作)1個小時就可以了。(加上)現在有進口(彈簧)床墊,榻榻米使用(時間)又比較久,睡二、三十年才會換,手工(製作)才會有這個(情況),如果純機械(製作)差不多5、6年就比較不好睡。」
客製化商品 創造獨特價值
雖然訂購榻榻米床墊的量減少了,但師傅依舊堅持一針一線的縫製,也順應生活變遷陸續開發了枕頭、汽車椅墊與涼蓆等新產品,走向客製化與創新,盼此技藝可以持續流傳,被世人所知。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