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專訪】處處皆詩情 余光中談:詩意生活、大學生活怎麼過

2009/12/20 23:36
8,103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昱文/採訪報導】「詩教我們在得意時享受人生,在失意時忍受人生!」詩人余光中鼓勵不會寫詩的大學生多讀詩,也能過有詩意的生活。

 追逐詩神,精煉詩藝,是寫詩者終其一生甜蜜的負荷。在六十年漫長的探尋生涯裡,余光中始終筆耕不輟。對於年輕的寫詩者,他建議多讀詩,尤其是歷史悠長的古典詩。


閱讀出詩意的生活

 不會寫詩,也能過有詩意的生活。余光中認為,多讀詩,尤其是古典詩,可以增加自己的修養。即使古今的生活、交通方式不一樣,但基本的人性和感情還是一樣的。詩意並不飄邈,住在風光明媚的地方,或過著感情波動的日子,都是有詩意的。詩意也存於修養當中,多讀詩之後,詩句會不期然地湧上心頭,他語出珠璣:「讀過詩,再看人生,可以印證離別、愛情、親情、鄉愁是怎麼一回事。體會得多,修養較深,精神面廣,就比較會過日子!」

詩人余光中於東華大學演講「靈感從何而來─藝術經驗之轉化」(劉安如/攝影)

照片

 余光中溶鑄古典韻味與現代美感於詩句中,他的詩已成為許多讀者心中不可抹滅的記憶。對於有志寫詩的大學生,他勉勵:「多讀啦!」余光中沉思片刻後說,閱讀古典與現代的詩作,要有比例感,若以為新詩優於古詩,那往往是幻覺。唐詩三百首在古典文學的殿堂裡,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平均一年才有一首詩被選入,而新詩的發展只有短短九十年。他有感於此地說:「新詩要寫出許多好的作品,比較困難。」

 若想寫詩,余光中提出「閱讀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同情之必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即使是未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詩人,如:李賀、張說、張若虛等人的作品,也值得一讀。關於外國的文學作品,他建議大學生讀原文,但世界上的語言太多,即使是大學者也不可能全讀原文,所以就要靠翻譯。他推薦二本外文譯本給喜愛文學的大學生參考,一是《哈姆雷》(聯經),二是《英美現代詩選》(水牛)。


旅行與幽默之必要


 閱讀是紙上的旅行,旅行也是一種閱讀。余光中認為閱讀與旅行都能增加見識,他到新加坡才發現一個國家可以那麼有條理,於是反思台灣為什麼沒條理,但也注意到台灣的優點是比新加坡自由。他以自身的經驗談到:「一個旅行廣闊的人,胸懷一定會大!他知道別人過的日子和自己不一樣,價值觀也不同,但別人照樣有自己的幸福,於是會了解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

 余光中深感花蓮擁有太平洋之廣闊、太魯閣之神奇、縱谷中的別有洞天,加上近來慈濟、東華大學的成立,所以人才濟濟。余光中回憶起,花蓮出身的作家陳黎至西子灣探望他時曾說:「西子灣沒太平洋那麼大!」,遇上颱風、地震,花蓮首當其衝,高雄則是強弩之末;花蓮歡迎朝日,高雄則迎接夕陽。余光中為此寫了〈隔一座中央山脈─空投陳黎〉一詩,並調皮地說:「我把地震的餘震、颱風的餘威、太陽的餘溫,搓揉成球,拋過中央山脈給陳黎!看他接不接的住?」

 在余光中的詩作中,常運用幽默的比喻,使讀者會心一笑。他對此不經意地笑著說:「幽默大概是天生的!」他認為,幽默可以使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事情,畢竟在人生中常碰到莫可奈何的事,一個領袖若沒有幽默感則很難接受意見。


大學生追求學問是增長IQ,參加社團是增長EQ

 「大學生的生活忙,很難專精於學科,但要知道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余光中勉勵大學生,在大學生涯中要知道怎麼追求學問,更要學習如何和同學、老師、社會來往。他說:「參加社團是增長EQ,追求學問是增長IQ。」出生於對日抗戰時期的余光中,在局勢動盪的年代先後就讀南京、廈門、台灣大學。他感觸很深地表示,以前他的大學生活是和戰爭有直接碰觸的,但現在局勢穩定多了,因此期盼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時間學習!

 看著窗外的風景,余光中說道:「莫內教我們看光的重要性。」我們常透過古人的眼睛看世界,讀古典詩正是如此,正謂人生在模仿文學。詩帶給他的力量是學習如何生活,認識諸般現象;而余光中炙熱的詩心,則是我們的古典,也是我們的現代。

余光中在東華大學的演講結束後,親切地用謬思眷戀的手替學生簽名。(陳昱文/攝影)

照片

在詩的光中,詩孩成為了詩翁,但那顆炙熱的詩心仍跳動不已。(方美霞/攝影)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