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復甦關鍵 行銷與態度
【記者黃?瑩、蘇姵諭/專題報導】
目前臺灣西部沿海養殖漁業沒落的原因,在於臺灣的漁市場小,且投入養殖漁業的人口密度高,加上臺灣養殖技術的進步,已經出現養殖漁業供過於求的現象。學者賴弘智表示,將養殖漁業做好行銷,是臺灣西部沿海養殖漁業是否能夠復甦的關鍵。但除了行銷外,漁民本身對養殖漁業的觀念及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產銷履歷 產銷資訊透明化
政府於2007年正式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就養殖漁業為例,是從「養殖場」到「餐桌」的所有產銷資訊公開、透明以及可追溯的一貫化制度,其履歷追溯體系,是提供產銷流程中所有參與者明確責任,對消費者而言有了品質上的保證。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賴弘智說:「『產銷履歷』可將市場區分出來,讓漁民將自身的產品做認證。」產品的產地區隔,可讓消費者檢視產品產銷的紀錄,區隔不同品級之產品價格,有助於消費者安心選擇,讓本土養殖漁業更有競爭力。養殖漁業者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所有養殖漁業的產品一併銷售到市場,無法區分出產品的品質好壞。
但貼上「產銷履歷」的產品價格往往比較高,使消費者偏向購買市場的漁產品,因此「產銷履歷」的產品仍不敷成本,不過賴弘智表示,應該要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政府也該極力推廣「產銷履歷」產品其品質與產銷資訊上的保證。不僅業者及政府的觀念要與市場做變動,消費者本身對購買上的態度也很重要。
蚵貝藝術節 打造知名度
嘉義區漁會推廣課課長吳純裕說:「為了透過行銷打造知名度,提升養殖漁業經濟,東石每年都會舉辦『蚵貝藝術節』。」由於嘉義縣沿海屬全台最大養蚵區,蚵殼產量也相對驚人,蚵殼容易孳生蚊蠅,發出惡臭,因此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而「蚵貝藝術節」是請藝術家進駐東石,帶領民眾及漁民如何將蚵貝美化,成為藝術,其中如剝蚵體驗活動、蚵貝藝術創作DIY等大大小小的活動,除了藉此解決蚵殼堆置的問題,也透過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養殖漁業。將傳統產業融入現今社會,希望藉此提升東石蚵在臺灣的知名度,促進銷售。
漁業人口老化 輸入新觀念困難
近來政府及養殖協會提倡養殖漁業的新觀念,以及新的行銷手法,但由於臺灣西部沿海養殖漁業人口的年齡層老化,接受新觀念、新資訊的意願不高,吳純裕說:「我們會請學者來演講,但漁民幾乎不肯來,他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漁民宣稱因工作沒時間參與,但吳純裕認為,可能是老漁民排斥新觀念的想法,且養殖協會及政府的宣導無法引起漁民共鳴。養殖協會及政府的宣導若只在室內或演講廳舉辦,無法走出戶外,融入漁民的生活中,漁民很難了解宣導的用意及內容。因此,養殖漁業成功的業者多半是較年經的族群,因為他們較願意接受新知識與新嘗試。
漁民觀念及態度 影響漁業成敗
從事養殖漁業的陳飛寶認為,由於國內市場萎縮,政府應該開拓外銷的管道,提升漁民經濟能力。但是賴弘智表示,政府只能提供資訊平台供漁民參考,最重要的,還是漁民自身對養殖漁業銷售的態度;而政府及養殖協會也應該繼續向漁民宣導,使漁民們慢慢接受。除了行銷外,漁民本身對養殖漁業的觀念及態度,是影響臺灣西部沿海養殖漁業成敗的重大關鍵,不該由市場直接淘汰傳統作法的養殖漁業,而是教導其如何將養殖漁業包裝、行銷,再次被市場所接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