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永遠的盧課長 朴子刺繡代名詞

2009/12/23 03:42
3,266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何承霖/嘉義報導】

  在現今朴子刺繡業發展不若以往的情況下,朴子市公所希望將刺繡文化以全新的面貌推廣出去,常態性舉辦展覽與研習活動,成為朴子市的代表文化。現任觀光文化課課長盧春霖,便是諸多刺繡推廣活動的推動者,無論是刺繡展覽的規劃與執行,或是與遊客第一線接觸的導覽工作,都可見他賣力奔波的身影,在刺繡文化館內生動地解說,常引起遊客哈哈大笑。

  朴子市公所在民國八十九年接下文建會「振興地方產業」計畫案,刺繡推廣從當時起步,由盧春霖擔任課長的民政課執行。觀光文化課新成立後,盧春霖轉調該單位課長,便將自己在民政課經營已久的刺繡推廣業務帶過來。盧春霖認為,要讓朴子的刺繡記憶重新被看見,必須從「文化」觀點出發,而非「產業發展」,要讓民眾有機會接觸甚至親手體驗刺繡一穿一?的過程。目前盧春霖主要推廣刺繡的作法,除了平時舉辦研習活動,與社區做結合,提供管道讓朴子市民有做出個人刺繡作品的機會,同時也請文史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發掘一些在朴子參與刺繡行業的耆老並向他們取經,或是與現今朴子內保留下來的刺繡業者接觸,共同為推廣刺繡文化努力。另外,朴子市公所設立展覽場地「刺繡文化館」,成為遊客到朴子必去的景點之一。盧春霖偶爾還會到「刺繡文化館」,直接替參觀團體進行解說服務,或親自帶著刺繡作品到外地展覽,以身體力行的態度再造朴子的刺繡文化。

照片

盧春霖身為觀光文化課課長,推廣刺繡不遺餘力。記者何承霖/攝影

  隨著電繡興起和工廠外流,朴子市接觸過刺繡的居民越來越少,這個曾是朴子居民共同記憶的產業,可能就會逐漸消逝。算是半個朴子人的盧春霖,希望能藉文建會的計畫,讓刺繡產業再度成為朴子居民的記憶。過去朴子地區的刺繡業以生產神明衣和嫁妝用品為大宗,盧春霖則更改推廣產品的方針,將刺繡藝術運用在吊飾、手機袋、皮包等常見的日常用品,並廣開研習教室,提供朴子居民學習刺繡手藝的機會,藉此重新讓朴子成為刺繡的代表城市。盧春霖表示,過去推廣行動碰過一些問題,像是缺乏展出的場所。現在的「刺繡文化館」,就是利用當時被船舶大隊閒置的木造辦公聽改建而成,但後續的建照、管理問題等,都在刺繡推廣協會進駐後才獲得改善。至於目前遇到的限制,盧春霖說,推廣的範圍侷限於朴子和鄰近鄉鎮,他希望能將活動的層級提高,或是有機會舉辦類似刺繡節的活動,可以讓朴子刺繡的能見度提高。在平日辦公之餘,盧春霖會拜訪鄰近碩果僅存的刺繡店家,或是對刺繡有所鑽研的長者,尋求為朴子推廣刺繡的合作機會。

  盧春霖在朴子市公所擔任課長一職已近十三年,因此常被同仁暱稱為「永遠的盧課長」,加上重視導覽志工的培訓,除了定期開會,也和志工們一同到外地觀摩,與志工彼此相處就像朋友一樣。朴子市遊客中心導覽員王瑄說:「課長講話很好笑,而且感覺的出來,他對朴子的刺繡推廣很用心。」盧春霖擔任公職數十年如一日,對於推廣刺繡文化一段時間已有成果,認為自己有幸進入公家機關,擔任文化推廣工作感到很高興。盧春霖說:「刺繡文化帶有社區營造的成分,營造人的心,總要有個人去帶頭。」在盧春霖的觀念裡,推廣文化要從社區出發作觀點,用「心」開始,讓民眾對文化產生認同感。

  刺繡為朴子居民共同的記憶,如今在盧春霖的推動之下,呈現一股與現代結合的風貌。從早期的神明衣、嫁妝,直到現在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皮包、手機袋等等物品。「永遠的盧課長」盧春霖,期望再造屬於朴子居民的刺繡記憶,讓刺繡不僅僅是藝術產業,而是能代表朴子的文化象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