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傳統鴿笭 困境中尋轉機

2009/12/23 05:02
4,286次瀏覽 ・ 0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謝依璇/台南報導】

  每年三、四月時,嘉義縣和台南縣間的「賽鴿笭」<註一>活動,讓天空充滿「嗡嗡」的鳴笛聲,而這聲音出自於由老師傅的手中成型,再被背上天的鴿笭。目前全台仍在進行鴿笭製作的師傅只剩下郭三平和謝榮哲兩位。

  至今已製作鴿笭將近二十年的製笭師傅郭三平,一開始投入這份工作,是因為熱衷於賽鴿笭的傳統活動。早年的賽鴿笭活動盛大,郭三平說:「以前農忙之後,有百戶以上的人家都在進行這項活動。」當時鴿笭是由老一輩師傅製作,加上價格偏高,取得不易。郭三平表示:「當時把舊鴿笭拆開,自己看著做。」郭三平無師自通學做鴿笭,將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結合,並成為製作鴿笭的師傅,也在無形中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照片

鴿笭的製作需要強大耐心,方能將笭蓋刨至透光。記者謝依璇/攝影

  鴿笭是賽鴿笭活動中讓鴿子背負的重物,依據長度分為「長笭」和「短笭」兩種。因為電線桿的增設和高樓建築的增加,造成飛行環境改變,目前長笭已被淘汰,剩下短笭。短笭隨著尺寸不同,長度也不同,最長可達約一尺四分(42公分),重約二兩七(101公克)。鴿笭的材質以質輕且韌度強的白楊木為主,再將笭蓋漆上紅漆,由於笭蓋上有氣孔,因此當鴿子背負鴿笭飛行時,空氣的流動會發出鳴笛聲。

  鴿笭的製作過程緩慢且耗時,光是木材浸泡與防蟲蛀就必須花費半年到一年,待木材纖維軟化後才可進行初步成型、製粗胚,到挖空笭蓋的內部,成為幾乎可透光的笭蓋,後續還有製作笭管、底座、組裝跟上紅漆的動作,完成一個鴿笭需要將近一天的時間。雖有切割機器能縮短製作時程,但郭三平仍堅持手工製作,他認為靠手工才能和鴿笭培養感情。對他來說,製作鴿笭不僅保存傳統民俗,同時也維持他生活的記憶,手工製作則是出於對鴿笭技藝的愛護。另一位師傅謝榮哲則表示:「製笭最需要的是耐心跟毅力!」他手握雕刻刀,一刀一刀大膽但細心地削下多餘木屑,尤其在刨挖笭蓋的過程中特別小心謹慎,深怕失手挖破笭蓋,還需進行修補的工作,浪費更多時間。由於需長時間與刀具為伍,鴿笭的製作具有危險性,最常見的便是被刀具割傷。

  目前賽鴿笭的活動僅侷限於嘉義縣、台南縣間的數個鄉鎮。隨著賽鴿笭活動規模逐漸萎縮和人才的凋零,現在仍在製作鴿笭的師傅僅剩郭三平和謝榮哲兩位。謝榮哲的妻子邱女士表示:「現在放鴿笭的人越來越少,也已經沒人在學做鴿笭了。」儘管賽鴿笭的活動減少、鴿笭的製作量逐漸降低,除了政府定期補助村莊購買鴿笭的資金,和透過紙本紀錄傳統技藝,師傅們也嘗試以其他方法保存文化。郭三平說:「以社區營造的方式多推廣,或是運用創意。」鴿笭由原本的活動工具轉型成藝術品,在鴿笭上面加以彩繪、做成擺飾,或是製成約3公分長的鑰匙圈,將鴿笭的形象包裝成小巧可愛的配件,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中。

  製笭師傅堅持以手工方式製作貫連自己生活記憶的鴿笭,傳統鴿笭亦透過師傅的細心和巧思,搖身一變成為可愛的藝術品,以創新的方式保留古早的技藝。

<註一>賽鴿笭:又叫「粉鳥笭」,是一般農民在農忙完之後的一種休閒活動,相傳已有百年歷史。居民把鴿笭綁在鴿子身上,同時鴿子必須在特定距離和時間內,把木笭載回村莊,背回較多木笭者才算獲勝。目前在台南縣、嘉義縣的鄉鎮還有此活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河豚生魚片 (未驗證) ・ 2010/02/18 13:32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河豚生魚片 (未驗證) ・ 2010/02/18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