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精神 光榮社區意識
【記者陳俊嘉、張婷婷/專題報導】
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光榮社區是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以下稱為農再條例)的試辦點之一,農再條例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農村的社區改造,活化社區。成為試辦村的光榮社區,並沒有改變原本的經營步調,而是慢慢照著社區的需要進行改善。義竹鄉憑著豐富的社造經驗,成為農再條例的模範,代表農村再生的精神。
光榮社區 光榮的社區意識
光榮社區的社區營造源於當地居民熱心於環境清理,清理環境的結果讓更多居民感受到環境的改善,甚至於組成環保義工隊,吸引更多人參與社區營造。成員多了以後,居民對於社區的整體概念便發展起來,人人都有社區營造的概念,而不是只有少數人投入而已。光榮社區規劃師楊惠雯表示,農再條例由下而上進行社造的概念,和光榮社區營造的概念相當相似,光榮社區的社區問題大多是由居民發現,並自動自發改善問題。村內有條通往布袋的交通要道,有許多外來卡車來往,大量的交通量造成許多髒亂,居民便自動自發向村長提出改善需要,而這種居民帶動由下而上,就是農再條例最主要的精神以及榜樣,也是光榮社區被選為示範區的主因之一。
居民們同心協力整頓的乾淨社區。記者陳俊嘉/攝影
雖然社區中有私人資源回收站,如果將垃圾拿到私人回收站自己還有錢拿,但是居民願意把垃圾拿到社區回收站,將這些錢歸為公家使用,讓社區全體雨露均霑,楊惠雯表示,因為對社區發展的共識,居民們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讓社區受惠。社區居民全體投入社區營造後,成果便顯示出來,例如先前紙風車劇團演出,所有贊助廠商中,只有光榮社區是唯一民間組織贊助,而贊助的錢完全由社區資源回收站提供,除了贊助演出以外,回收的資金還做為社區急難救助金以及營養午餐等社區補助款項。
再生的光榮社區 發展獨有特色
拿到農再條例的補助款項後,光榮社區並沒有急著使用,而是慢慢地照著社區需要來改造社區,並不急著改變原本農村的景象,東榮村村長丁勝義表示,一切都慢慢進行,希望保持社區原有的農村樣貌。目前農再條例所提供的改造項目包括綠美化、排水溝改善以及路面改善,光榮社區對於農再條例資金使用最主要是後面兩者,因為排水問題以及路面不平整是社區居民長久以來頭痛的問題。雖然許多社區營造選擇種些花花草草美化社區,但由於花草有固定生長期,且汰換率高,枯了就要再重新種植,礙於經費請款受限,所以大規模的種花,並不是目前社區想發展的方向,楊惠雯說:「希望社區可以呈和一般城市不同的景觀,如果想看大量的鮮豔花朵只要到城市就可以看了。」目前社區已發展自身特色,例如對古厝進行景觀再造,利用既有的資源發展社區獨有的景觀。
社區意識和農再推行相輔相成
農再條例提供光榮社區資金補助,改善先前無法改善的社區體質,東光村村長蕭加朗表示,目前社造著重於硬體設施,資金運用於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部分。光榮社區目前正在處理排水不良問題,然而排水溝的興建牽涉到各戶門前土地的使用權,如果只解決部分地區可以獲得小範圍的改善,但社區整體淹水問題仍在,全面解決雖然需要一段時間,但居民仍然同意等待完整的方案。楊惠雯表示,居民能夠犧牲自己的利益讓社區全體受益,這就是農村再生精神的體現。社區營造不是只有一個人或少數團體的推動,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同心協力,光榮社區居民對社區營造的概念,讓農再條例的推行更為順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