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著 媒體記者是什麼?
主流媒體與記者背後的故事
主流的新聞媒體跟記者常常有一些作為,導致民眾認為很有問題,因此將其貼上標籤,社會風氣也對主流媒體或記者產生許多負面印象,面對這些負面的指控,身為 記者是如何看待呢?
資深記者 卜敏正:「新聞最主要還是要求正確,可是目前因為坦白講整個的社會氛圍,大家都在求快,你必須在快跟正確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很坦白講現在多數的媒體,他們都要求點閱率,要點閱率的話,你如果速度比人家慢,或是你的新聞比人家晚出來,你的點閱率一定會降低,那快的過程中很可能就不小心出現了一些錯誤,如果事後能更正就沒問題,最怕就是有些新聞出去了,你來不及更正就被人家引用了。甚至可能會有一些我們講到很多政治人物,他們會運用這個小技巧,我先講一個錯誤的東西讓人家網友拿去引用之後再來更正,事實上(對新聞)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媒體第四權的必要性
雖然記者這個職業飽受爭議與社會負面的評論,但不得不說,自古以來記者這個職業有著擔任第四權,制衡權力,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胡元輝:「記者的發展其實跟民主政治的發展是息息相關,整個過去的政治開始發展成一個比較平民政治的時候,這個時候突然間就發現說,也開始民主政治有所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時候,雛形的那個國會當中
,就開始有人去做記錄跟觀察,那他們成為在早期所謂像是貴族、僧侶之外一個新的階級,這樣的一個現代意義的記者被認為是,他原來具有民主政治發展上意思(意義),他(記者)是用來監督這些政府的行動跟活動,慢慢就衍生出後來所謂第四權的觀念。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了,也就是傳播的生態變成一種我們稱為一種數位新聞,或者數位資訊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裡面,我們發現過去新聞記者也好,或是新聞媒體做為大眾跟訊息來源之間的中介者,或者中間人這個觀念被改變了,我們(大眾)希望你(記者)真的能夠給我們更可以信賴、更正確可靠的訊息。 」
記者新聞主控權出問題
即使民眾想要記者呈現真相,提供給民眾良好的新聞價值,但背後可能有某些因素導致記者沒辦法這樣做。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胡元輝:「這些比較負面或貶抑的原因,當然一方面我們必須不可否認,新聞記者他是不是善盡了他的職責?可能很多人是懷疑的。但另外一方面,其實也不可否認是這整個社會型態在改變,也就是說當我們要去批評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我們要了解媒體的本質是不是發生改變了,新聞記者作為第一線的工作者,他是不是有權力真的能夠掌握他所想要報導的真相,譬如說(受到)他的老闆他的管理階層(影響)。」
資深記者 卜敏正:「對於報社而言,能不能真的寫出一篇好的新聞、深度的新聞,是不是能真的吸引到這麼多的點閱率?他(報社)會開始檢討,甚至他們會懷疑說,需不需要我(做)深度(新聞),所以基本上公司他們認為,很多新聞雖然需要這麼多的量,而且量可能是增加的,比以前來講量是增加的,可是新聞的整體價值被降低了。」
雖然面對這些因素以及問題存在,使命感還是促使記者繼續堅持這份工作。
資深記者 卜敏正:「(堅持這份工作)就是(因為)一個信念吧,能夠幫忙人家把事情解決,然後能夠透過記者這個工作協助民眾解決問題,然後揭發一些你們一般(民眾)看不到,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很多在檯面上官仕的一些做法不見得是對的,透過記者能夠把這些訊息揭露,甚至於說我們揭露之後,透過大眾共同的力量來把這個事件往對的方面走。如果純粹為了工作要賺錢的話,你是沒辦法做記者的,當然就是想說我要有一股信念,然後自己有一個能夠,或許可以透過我們小小的力量改變一下社會。」
傳遞與接收 做好的媒體識讀者
記者這個職業雖時常受到大眾的批評,但某方面來說,確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身為閱聽眾的我們,應培養良好的媒體識讀,認真去分析每一則新聞背後不同的面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