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金工新生命 呂燕華體現琺瑯之美
屏氣凝神,搭配著熟練穩定的手法,呂燕華老師專注的為金屬容器撒上玻璃釉粉末。經過燒製後,會在金屬容器外形成一層色彩斑斕的外殼,成為美麗的珐瑯工藝品。
呂燕華老師提到,珐瑯其實是一種玻璃材質,通透性啊、還有它那個光澤性啊,是別的媒材所沒有的,所以一開始我是因為想要在金屬上面表現色彩,就開始研究珐瑯。我選擇珐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因為我本身是學繪畫的,它對我來講就是一個顏料,我可以用灑粉的方式,那就相當於我在畫畫的感覺,以前學的東西,然後應用在我這個現在的創作上。
時間溫度影響色彩 打造珐瑯新樣貌
小小的工作室內有著整齊的收納,這裡是呂燕華老師獨有的小天地,製作出各具特色的珐瑯作品。珐瑯經過了不同溫度和時間的燒製,最後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珐瑯大概可以分三個大的過程,一個就是金屬胚胎的製作。那第二部分就是上色燒,上了色之後進去燒,出來疊色再燒,這個過程是一直反覆,燒到你覺得已經完整了。第三個大步驟就是拋光。燒珐瑯有兩個變數,一個是你溫度的高低,或者你時間的長短,只要改變一個數據,它出來的結果都不會一樣。老師認為珐瑯的變化,是無限的變化。
呂燕華常用的珐瑯基本上是適用於金銀銅,他特別偏愛銅,是因為銅它會氧化。有一種跟時間一起共存、一起改變的那種歷史感,但是珐瑯本身它是玻璃質,所以它基本上不受空氣、濕度這些影響,它可以保持很久都是這麼新。然後銅一直變舊變古銅,所以它有一種對比的美。
面對困境擁抱失敗 化挫折為動力
在臺灣研究珐瑯的匠人並不多,缺乏專業的課程,專用珐瑯粉也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環境下,呂燕華投身珐瑯的研究,儘管經歷無數次失敗,也不曾打擊她對珐瑯的熱愛。
一個媒材,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了解它的,呂燕華老師說。必須很長時間累積,尤其像工藝、藝術。有些人會覺得說,你做失敗、做壞掉就覺得很沮喪。我的看法完全相反,我很喜歡做失敗的事情。因為我不覺得那是挫折,我覺得那是養分。想要奉獻給這個工藝、這個材質、這個創作,這是我的心意,我想要繼續做下去,我覺得這樣就夠了,老師滿意地笑著。
呂燕華老師十幾年來竭力研究珐瑯工藝,用心去體會珐瑯的世界。珐瑯工藝在她的傳承下,穿越千年的時光,在大家心中留下一抹新的色彩。
淡江新聞 彭品汝 謝忠岳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 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